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785报道:探寻蒙古族族源——从大兴安岭森林到呼伦贝尔草原的考古遗存解析

  • 图文/农旷远
  • 创建时间: 2022-04-08
  • 1988

        2022年4月7日晚18: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老师应邀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探寻蒙古族族源——从大兴安岭森林到呼伦贝尔草原的考古遗存解析》的专题讲座。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蒋洪恩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主讲人 刘国祥研究员

        讲座伊始,刘国祥老师以翦伯赞先生的《内蒙访古》引入本次主题:“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因为这里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然而,这个历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在内蒙,游牧民族相继出现又消逝,考古学家迫切希望从考古学探寻蒙古族的起源问题。刘国祥老师介绍到,2012年8月,经中央常委批示,“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该项目以科学构建蒙古史前史和探寻元朝帝陵作为主要学术目标,力争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蒙古族源研究新成果。

        一直以来,中国北方民族史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19世纪末以来,西方和日本学界有关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迭出,形成了多种话语体系并存的局面:(1)西方汉学与“内亚史观”。它将中央欧亚视为一个不同于周边文明板块的独立文明区域,罔顾中国古代北方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2)日本东洋史学。20世纪初期,在北方民族史研究领域形成了殖民色彩浓郁的“东洋史学”话语体系。(3)泛突厥主义。该理论将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等同于突厥民族。(4)征服王朝论。狭隘地认为只有汉人建立的王朝才算是中国王朝。(5)蒙古地区一贯独立论。然而蒙古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匈奴、鲜卑、柔然等等都属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6)“新清史”与“大元史”。试图将清朝、元朝从“古代中国王朝历史”的叙事框架中分离出来。

        上述这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错误认识和观点,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观形成了严峻挑战。刘国祥老师强调,对中国北方民族的研究,正是以事实来批驳国外的错误认知。目前,中外学界针对蒙古族源展开了广泛研究,形成有匈奴、东胡、鲜卑、敕勒-高车、柔然、突厥、蒙汉同源、吐蕃、室韦、吐蕃混合、东夷等十余种观点。我国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蒙古族祖源东胡,鲜卑-室韦-蒙古有一脉相传的历史渊源。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大兴安岭林区、呼伦贝尔草原及呼伦湖周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刘国祥老师对相关考古遗址按时间顺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一)嘎仙洞遗址
        这一遗址位于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北段的嘎仙山,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鲜卑石窟遗迹。《魏书》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嘎仙洞规模与《魏书》所载石室旧墟相当,并于洞内西壁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石刻祝文,证明嘎仙洞是北魏鲜卑皇族自己认定的祖居旧墟石室。
        (二)蘑菇山鲜卑墓群
        这是近年来最为重要的鲜卑考古工作。研究人员在呼伦贝尔蘑菇山共发掘了12座墓葬。其中M8墓主人颈部佩戴具有罗马工艺的珠饰,腕部戴玉环,腰部有包裹薄金片的腰带,生前应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身份,或已具有了鲜卑“王”的身份。
        (三)黄火地遗址
        遗址位于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黄火地森林采伐区中。遗址区域内分布了大小不等的石堆77处,石堆中心夹杂有烧过的炭木,但地表并没有遗物。对于这些石堆的意义,目前尚不明晰,初步推断用于祭祀。刘国祥老师提到,它或许与蒙古族源传说中的“额尔古涅·昆”有关。
        (四)西乌珠尔墓地
        遗址位于陈巴尔虎旗,年代在距今7世纪左右。葬式为独木棺,出土有采集陶器、铁器、桦木弓、桦皮囊、马鞍等遗物。刘国祥老师认为,到了西乌珠尔墓地,开始真正地找到了蒙古祖源。
        (五)谢尔塔拉墓地
该墓地位于海拉尔区。墓地中出土的手制陶器具有明显的室韦风格。而墓地中也存在一些中原元素,如一棺一椁、筷子等,说明当时该地区先民善于学习中原文化。
        (六)岗嘎墓地
        岗嘎墓地也位于陈巴尔虎旗,丰富的遗物为蒙古祖源研究提供了大量线索:墓中出土了具室韦风格的陶器;木质葬具常见独木棺,这种葬俗在元代贵族中依然可见;出土颜色极为鲜艳的赤色玛瑙珠,《魏书》卷一〇〇《矢韦传》记载“俗爱赤珠,为妇人饰”,考古实物印证了史料记载的真实性。此外,还出土有和田玉制成的柱状坠饰,是中原玉礼制的体现。体质人类学表明,岗嘎墓地人骨与契丹、鲜卑等游牧民族的颅面特征颇为相似。多重证据显示,岗嘎墓地古代居民应与唐-五代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一系列考古发现,反映了蒙古族祖先从森林到草原的迁徙路线和过程,由游猎到游牧的历史转变。尤其是谢尔塔拉墓地和岗嘎墓地,代表了7~10世纪活动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室韦人遗存,为研究室韦的历史及探索蒙古族起源提供了考古实证资料。

        讲座最后,刘国祥老师以精美的图片展示了大兴安岭及呼伦贝尔地区的如画风景及民俗文化。他强调,北方民族是中国文明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对中国古代疆域、中西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是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针对元上都(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的关系、两重证据法和三重证据法、古代蒙古人天文学认知程度、室韦人生活范围等问题与刘老师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