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758报道:象征符号:传说时代的非传说故事

  • 图文/刘理
  • 创建时间: 2021-11-22
  • 1183

  2021年11月17日晚18: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者王仁湘老师应邀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象征符号:传说时代的非传说故事》的专题讲座。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杨益民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主讲人 王仁湘研究员

考古发掘中常见各种各样的象征符号,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累积,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些符号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其中可能蕴含着传说时代的故事,随着符号的传播而流传开去。近年来,王老师系统梳理了同心结、蝉符、阴阳符、连珠纹、玄纹、日神纹、柿蒂纹、太极图等符号,他认为,在文字时代之前,存在符号时代,符号时代通过认知的符号,传播着信仰和宇宙观,因而符号不只是图画,更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同时,文字时代的一些流行的象征符号,有的源头可能追溯到符号时代。接下来,王老师具体介绍了他对一些典型符号的观察与研究。

方菱额花,是出现在动物神像额头的方菱形装饰,是中国史前文明前期动物神的固定神性标志。方菱额花最为流行的阶段是在商代至周代前期,所见载体主要为青铜器和玉器上的动物形雕刻。方菱额花较早的发现是在二里头文化中出土陶片上的双体蛇纹,额角上出现了方菱形。商代早期,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方菱纹还不多见,到了二里岗时期,铜器上兽面纹逐渐增多,而到了商代晚期,方菱额花已然成为兽面纹常见的风格,在商代晚期的殷墟遗址中,容器、头盔、兵器、工具、车饰和乐器上都出现有方菱额花兽面纹,而且并不限于铜器装饰,还有木器、陶器、玉石器等。方菱额花兽面纹的艺术传统一直延续到西周时期,且风格与商代相近,也见到少量以类似扉棱的隔断将菱花分为左右两半的例子。方菱额花多见于虎类兽面纹,也有牛类兽面纹和鸟首类纹等,说明它不是某一类动物的专享,应当具有一种普遍意义。此外,王老师还注意到,商周时期人面形基本不见方菱额花,可以确定它是动物图像的一种专用标识。目前,关于方菱额花的研究还存在许多待解释的问题,如为何还有一些相同的神兽面纹,却不见方菱额花?方菱额花有选择地出现,选择地原则是什么?

讲座现场

史前人类有过多次造神运动,这体现在各类史前艺术品上的众神模样。造神的艺术原则是什么,我们如何去发现那些重要的神性密码,是考古学者们关心的问题。在大量远古艺术品上,许多的神都是以獠牙为武装,圆瞪的大眼配上狰狞的獠牙,这样的神面,是史前人制作的神灵的简化图形。湖南高庙遗址的许多白陶上刻画压印有凤鸟、八角星和兽面神像等图案,年代可早到距今约7800年左右。高庙文化白陶上的兽面神像,一般都只表现有一张方形或圆弧形的嘴,露出长长尖尖的上下獠牙,这些神面有时出现在器腹,也有时出现在器颈或器底。而在北方,距今约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中也发现了带獠牙的神面雕刻,与南方高庙白陶上的神面有所不同,后者只是表现了神嘴神牙,一般连目都省略了,但南北都非常强调獠牙的细节,这暗示着已经存在艺术交流与信仰认同。此外,仰韶文化的彩陶上也绘有獠牙神面,仅见一对下獠牙;良渚文化玉器上微刻的神面普遍有獠牙,较平齐,一般没有牙尖;红山文化并无发现明确的带獠牙的神面神像,但在辽宁省建平县采集一例有明确上下獠牙的玉龙,也是上牙在内侧,下牙在外侧。这样看来,在距今8000-4000年前,獠牙神面在中国南北地区大范围流行,且构图基本类似,可以确定是崇拜与信仰的认同。

同学提问

        讲座最后,王老师强调:这些符号不仅仅是传说而已,它们记述的是最古老的信仰认同的历史,这正是华夏文化的根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