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744报道:我国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研究进展

  • 图文/张晓昕
  • 创建时间: 2021-11-01
  • 172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多国部署了新冠疫苗攻关研究。2021年3月16日,我国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成为世界上首个启动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在顺利完成I、II、III期临床试验后,于2021年2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除肌肉注射接种方式之外,吸入用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研究进展顺利,为新冠疫苗接种提供多种选择。

主讲人 侯丽华研究员

2021年10月26日晚,明德讲堂思想系列讲座M744——《我国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研究进展》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陈薇院士科研团队主要成员、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和埃博拉疫苗的主要研究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疫苗与抗体工程研究室主任侯利华研究员为同学们介绍我国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研究进展。国科大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主持人 汪前进教授

侯利华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自己及团队从事的病毒研究工作,并介绍了新冠病毒的传播机理,指出当前阻断感染传播的重要有效手段是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目前,WHO公布的新冠疫苗紧急使用清单有6个mRNA疫苗(辉瑞、Modena)、病毒载体疫苗(强生Ad26、阿斯利康ChAdOX1)、灭活疫苗(中生北京、北京科兴)。我国批准使用的新冠疫苗有灭活疫苗(中生北京、北京科兴、中生武汉、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深圳康泰)、病毒载体疫苗(天津康希诺)、重组蛋白疫苗(安徽智飞龙科马)三类。我国在新冠疫苗攻关过程中,具有研发快、监管高效、管线丰富等特点,当前在新冠疫苗的供用方面还是很充足的。

接着,侯利华研究员通过一系列数据对比了一些国家的近期新冠死亡率(CFR)情况及新冠疫苗保护效力。她强调疫苗对人有保护作用,但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保护力度,接种疫苗后,仍需要其他干扰手段加以防护。

讲座现场

关于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侯利华先介绍了腺病毒运作原理、腺病毒载体研究应用史以及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作用机制。我国批准的第一个病毒载体疫苗是埃博拉疫苗,这也是全球首个获批的病毒载体疫苗,还获得了中国、美国发明授权。在此经验基础上,我国开展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研制工作,并世界上首启动临床试验。侯利华还为同学们介绍了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过程、免疫策略及应用效果。实验证明,腺病毒载体疫苗免疫效果比灭活疫苗比更好。截止到2021年8月,我国已启动13项临床试验。我国的疫苗也在实际生活中为各类一线人员及广大公众快速构建起免疫屏障。

随着新冠肺炎病毒变异、抗体变异导致疫苗效果下降。我们国家提供推出加强针一面。侯利华也重点介绍了加强针的研发,并列举了一些研究说明了加强针的临床试验效果。同时,还介绍了新型吸入用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当前,通过雾化吸入程序接种疫苗也是可行的,而且吸入和注射混合接种的方式也将具有很好的免疫效果。

主讲人侯利华研究员展示陈薇院士接受采访的纪录片

最后,侯利华用一段陈薇院士接受采访谈抗击新冠和疫苗研发过程的纪录片作为结束,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一线医学科学家的心路历程。尤其是陈薇院士在党旗下勇敢地亮出胳膊,成为第一个接种中国创制的新冠疫苗的人,这一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在座的同学们。陈薇院士在纪录片中表示,共产党员就是为人民服务,党领导下的科研人员要牢记职责使命,不能退缩,要让“党旗在防疫一线高高飘扬”。

现场同学提问

讲座结束后,在场同学对病毒和疫苗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提问其中,同学问到如何看待特殊人群的疫苗接种以及疫苗接种后带来的发烧发热副作用。侯利华研究员表示,疫苗带来一些副作用是正常现象,因个人体质不同而有差异。对于发热现象一般不用干预,但是高烧过高且持续,则应及时到医院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而对于疫苗接种的禁忌情况,由于目前疫苗研发主要还是针对大多数人,特殊人群应谨慎对待,以免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主讲人介绍: 侯利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薇院士科研团队主要成员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和埃博拉疫苗的主要研究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疫苗与抗体工程研究室主任,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学科拔尖人才,主要从事新型疫苗及其免疫机制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和军队课题多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新药证书1项、军队特需药品批件1项、临床试验批件3项,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研究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