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725报道:读懂强国历史,奋力振兴中华——从我国首颗原子弹多个关键技术被攻克说起

  • 图文/蔡金铭
  • 创建时间: 2021-09-15
  • 948

2021年99日星期四下午3点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在雁栖湖校区教一楼举行以“读懂强国历史,奋力振兴中华——从我国首颗原子弹多个关键技术被攻克说起”为题的明德讲堂“人生系列讲座”。本次讲座特邀陈贺能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莫扬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主讲人 陈贺能 高级工程师

主持人 莫扬 教授

陈贺能高级工程师虽年逾八十,仍精神矍铄,满面红光,满怀激情与热忱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陈贺能高级工程师围绕着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和科学精神两条并行主线,讲述了上世纪 50~60 年代参与原子弹研制的多位极具代表性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攻坚克难、求真务实、团结集智、奋力拼搏的事迹,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家精神”的内涵。陈贺能高级工程师不拘泥于建国初期的科学精神,主动探讨当代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的价值选择,论述“两弹一星”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现实意义。

两弹一星精神首先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的精神。陈贺能高级工程师指出“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不乏在国外已取得杰出成就者,他们怀揣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回国投身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除了23名功勋科学家,还有诸多杰出科学家和科学团队,来自全国各地的复员转业军人、技术工人、高校毕业生等伟大的普通人,无私奉献出自己的青春,这是他们“最真实的爱国”。

其次,“两弹一星”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陈贺能高级工程师为同学讲述了建国初期铀矿开采的困难、土法冶炼重铀酸铵原料“黄饼”的过程,生动描绘了“两弹一星”研制的恶劣环境。陈贺能高级工程师感叹道,在起步阶段,奋斗者在大漠之中,自建帐篷为家,在极端艰苦恶劣的环境中集结在一起;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只有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器等简单的计算工具进行人工计算;且受霸权大国的技术封锁,翻阅资料困难;在健康方面,辐射防护的有效性更是极低。但奋斗者们依靠精神信念、依靠科学、依靠集智团结,成功突破了难关。

再次,“两弹一星”精神是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陈贺能高级工程师分别从理论分析、科学实验、方案设计到研制生产的每一阶段,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周光召认真验证,勇于质疑苏联专家的数据,程开甲研究内爆机理,铀的提炼、浓缩和润滑的技术攻克,王志勤为打破封锁毅然改行研制特种润滑油等故事,向同学展示科学家所具有的求真、务实、团结、集智的科学精神。陈贺能高级工程师本人也在讲座过程中展现了他敢于质疑、认真思考的品质。他指出,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归纳的科学研究范式并不完善,应在实验归纳、模型推演、仿真模拟和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四条范式的基础上,增加观测发现这一条范式。

忆古不忘思今,陈贺能高级工程师强调,在奋力振兴中华的当代,“两弹一星”精神依然有它的时代价值,它能够帮助当代青年科学家应对国际变局,激励年轻一代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理论。陈贺能高级工程师表达了对当代研究生和大学生的期待和寄语,在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面对新时代的特点,当代研究生和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迎接挑战。

最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表达自己对当代科学精神的看法和观点,陈贺能高级工程师走到讲台下与学生进行互动,对于学生们的疑惑,表达了对于艰苦与价值选择的辩证思考,提出不应僵化科学精神,激励同学勇于投身祖国科研。讲座赢得了同学们满堂的掌声,鼓掌声迟迟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