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722报道:诗人学者郭沫若

  • 图文/朱美林
  • 创建时间: 2021-07-05
  • 887

2021年6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郭沫若纪念馆前副馆长蔡震老师给国科大师生带来了题为“诗人郭沫若”的讲座。国科大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蔡震老师为大家细心讲解

蔡老师说,经常就有人问,可不可以对郭沫若的工作做一个概括,他是怎么一个人,他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或者说该怎么评价?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我会这样说郭沫若是一个在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留下深深足迹的杰出人物,是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可以称其为大师的人物。在二十世纪中国,郭沫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他曾经是中国科学院的院长。其实他还有很多的职务,中科大首任校长、政协主席,中央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中国文联的首任主席等,这些还是省部级以上的职务。以此可见郭沫若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分量。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需要阅读他的一生。郭沫若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跌宕起伏的。他说,郭老的一生是漫长的,一次讲座肯定没法全部介绍,需要一个切入点。蔡老师想通过这次讲座,以两个领域作为切入点来带领大家阅读郭沫若:作为诗人的郭沫若和作为学者郭沫若。

汪前进教授主持讲座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蔡老师就从一百年前那个二一年讲起。1921年,郭沫若正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留学,正在读医学专业三年级他向学校递交了休学申请,实际上是利用这个时间转到京都帝国大学去学文学。这一年,他决定弃医从文。从这个人生转折开始,蔡老师给大家梳理了青年郭沫若的求学过程和思想转变。当时中国的有志青年都讲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青年时的郭沫若也想出国留学,学习新的科学知识,踏踏实实地学一身安身立命的本事,同时又能报效祖国。日本的现代医学是学习德国的,所以当时的医学训练需要学习拉丁文和德文,还要学习英文。在日本求学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外语的。在这个过程中郭沫若接触到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莎士比亚、歌德、席勒、海涅、雪莱、惠特曼等等。由于他本身就有文学根底,接触到西方优秀文学经典之后就又悄悄地生出了枝干。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社会追求思想解放和精神自由思潮的影响之下,郭沫若对文学的兴趣又提升了,而且这方面的兴趣盖过了对医学的兴趣。此时的中国新文化运动进行,曾经被视为无用的文学成为了思想启蒙的有力武器。五四运动也再次激发了郭沫若的爱国意识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与同学一起组织了抵日爱国社团“夏社”,郭沫若几乎包揽了翻译、创作、编辑、油印等大大小小的事务,创作的小说和诗歌在国内发表,引起了中国诗坛的关注。《凤凰涅槃》、《天狗》、《浴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诗篇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蔡老师给大家讲解了这些诗作的创作过程和影响。讲诗人郭沫若如何从个人情感出发上升到对旧文化的批判和对新的理想世界的讴歌,最终他决定放弃医学,从事文艺活动。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创造社”,1922年《创造季刊》问世。《女神》是郭沫若的首部诗集,也是中国新诗的代表作品。闻一多评价道“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的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的肖子”。作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绕不开的人物。

1926年,郭沫若在广州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同时也是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后投笔从戎,从新诗人成为革命家,参加北伐战争。在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行营秘书长,攻克武昌后升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中将副主任。1927年在朱德家中写出《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公开与蒋介石决裂。同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抵达瑞金后由周恩来和李一氓介绍,与贺龙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蒋介石政府通缉郭沫若,1928年,他流亡日本,在日本宪兵和警察的长期监视之下从事学术研究,为自己的文化活动寻找新的切入点,开辟新的领域。流亡日本的近十年时间里,他又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学问家。他大量涉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著作,钻研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尝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翻译出版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他试图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适用性的一个检验。他用新的理论来研究《易经》《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发表了一些列关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形态和文化思想方面的学术文章。藉此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普适性,对于中国的历史也是适用的。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时,他意识到传统经史典籍不是全部可靠的,还需要新的材料来补充和验证。因为研究的需要他逐渐展开考古学和文字学方面的研究。《古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文字研究》、《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的发表轰动了学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

同学提问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和蔡老师进行了探讨和互动。汪前进教授评论道,各位同学大都是学理工科的,也可以像老院长郭沫若一样,有感想和灵感了不妨也写成诗歌文章。郭沫若先生的治学理念、学术眼界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值得大家学习:如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处理旧的材料,或者将其他学科的的材料用到自己的研究中,研究遇到问题就去学习新的知识。人文学科的研究也可以对自然科学研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