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712报道:当艺术遇上科学技术——文化遗产的科学认知与保护

  • 图文/徐思雯
  • 创建时间: 2021-06-02
  • 2175

2021年5月28日15:00,明德讲堂M712期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一楼208教室举行,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魏书亚教授受邀主讲,报告题目为“当艺术遇上科学技术:文化遗产的科学认知与保护”。人文学院考古系宋国定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文化遗产科学认知和保护中的作用愈显重要。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文物的认知、研究、保护和传播的活动之中,为揭示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魏老师讲述科技在文化遗产研究上的应用

魏老师从同学们熟悉的光谱讲起,介绍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和X射线可以为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不同的信息。以欧洲油画为例,当紫外线光照射在作品表层时不同的材料出现的荧光效应可以反映过往修复情况和保护层的病变状况红外光照相和红外反射光照相技术可以穿透油画上的颜料层从而获得底层的信息,如油画底稿的龙廓线等,为艺术史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X射线照相术可用来对古代遗存和现代艺术品等进行内部形态分析,研究其内在结构和保存状态等,对研究艺术品的真伪及保护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魏老师介绍可见光和紫外光的应用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是全世界第四大艺术博物馆之一,珍藏着哈布斯堡王朝数百年来收集的欧洲珍品。卢本斯、伦勃朗、丢勒、拉斐尔、提香等著名画家的作品都藏于此。其中《夜巡》是伦勃朗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画面采取的是近舞台剧的形式,队伍纷纷涌上街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使用X射线照相术能够清楚看到所用纸张上的水印,进而为判断作品的诞生年代确定真假提供佐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于1665年创作完成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该画描绘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黄、蓝色头巾的少女该画采用了全黑的背景,烘托少女外形轮廓,画面之中构成强烈视觉效果,受到世人的高度赞赏。最近,荷兰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综合详细的科学研究,其研究结果形成的十几篇文章发表在2019年的《HeritageScience,其中使用了多光谱红外反射成像、X射线荧光光谱电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多项科学分析技术揭示了该幅名画所用绘画材料和绘画技术山东大学马清林教授等将这批文章翻译并出版成书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同学们认真聆听

漆器也是我国古代艺术瑰宝之一漆器制作工艺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呈现出典雅、瑰丽的美感。据考证,宋代中国漆器就由波斯和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从16世纪到18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商船曾将中国漆器直接运往欧洲,引发了一场中国漆器热。当时传入欧洲的漆器大多是屏风、家具和花瓶、酒具、茶具等。在17世纪之初,法国宫中已有大量中国家具,包括漆制的作品。更为有趣的是,北欧各国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用漆器作壁饰等。

中国的漆器历史十分悠久,距今约8000年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就有发现涂有黑色大漆的漆弓。到商周时期,漆还用于涂刷皮革,并广泛用于车乘、弓矢的涂饰从最初的漆涂木器扩展到其他材质表面的髹饰以及蚌壳、玉雕、镶嵌等综合材质的髹饰。自战国开始, 漆器色泽艳丽、纹样丰富、轻巧便利;胎体包括夹纻胎、薄木麻布胎、皮胎等,漆饰技术包括针刻、描金银与铜饰等新技术纷纷登场越南、泰国、日本等地也有漆器制造的传统。使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Py-GC/MS)对漆进行分析,可以分辨出漆的种类和漆灰层中的有机添加材料,为研究漆器的制作工艺和产地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魏老师强调了各种分析方法在文化遗产研究重要性,这些现代科技手段有助于帮助我们认识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针对中西方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的异同、现代科技对秦始皇陵研究的帮助等方面踊跃地向魏老师提问,魏老师对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回答,在座的同学感到收获颇丰。


同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