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710报道:从China到Китай:外国人眼里的中华文明

  • 图文/郑锌煌
  • 创建时间: 2021-06-01
  • 1370

202152413:30,明德讲堂M710期讲座在国科大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研究所所长,六朝博物馆馆长,“百家讲坛”主讲人胡阿祥教授应主讲国科大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China、Serice、Taugas、Китай等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它们或形象、或准确地抓住了“中国”的各别特征,呈现了不同时期外国人眼里的中华文明。这些称谓的出现及其沿用,既联系着国际关系、地理视野、交通形势和命名心理等复杂因素,也提示着我们关注“名实互证”、闻“名”识中国的独特研究方法。

胡老师讲述“China”一词的真实含义

一直以来,有种说法认为“China”一词本指瓷器,后演变为对中国的称呼。“瓷器”的说法,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中国瓷器的出现时代最早,近2000年前已经出现了成熟青瓷,另外,中国的瓷器最多,唐宋以来,瓷器是中国对外输出商品的主角而且中国古代的瓷器最好,薄如纸、润如玉、声如磬、明如镜,引得外国人惊叹不已。但胡老师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它颠倒了China(中国)与china(瓷器)的因果关系。

“从词义的演变来看,词汇演变。‘瓷器’本来写作porcelain,‘中国瓷器’则称China porcelain、porcelain of China;到了17世纪,英语中有了chinaware这个指称‘中国瓷器’的专用词;再到后来,表示物品、器皿的ware被省略,只用china也可代表‘中国瓷器’;又到后来,china不再被视为‘中国瓷器’的专用词,而是同时兼容了原来的porcelain,于是,便出现了china和porcelain两个都可以解释为“瓷器’的单词。”

那么,作为国家称呼的China,真实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胡老师认为,China一词指的是“秦”。1655年意大利传教士马梯尼(M.Martini,卫匡国)发表China为秦国、秦朝之“秦”的见解。至今300多年过去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China源于古印度梵文Cina,公元前4世纪就见于记载,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Cina来源于秦,Cin是秦的对音,a是代表土地的后缀。

汪前进教授主持讲座

“‘秦’字的本意,指的是一种马吃的草,这与秦人善于养马,有因此被周孝王奉为附庸国有关。Chinese等于秦人,秦人等于中国人,中国主体民族为华夏。华夏与蛮夷戎狄、汉与胡的区别何在?《礼记·王制》曰:‘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华夏火食、粒食,粒食即以五谷,即稻黍稷麦豆为主食。China就是秦,秦就是草,我们又是‘吃草’的民族,真是名实相副。”

“追根溯源,以China称中国,从地理言,显示了印度与中国的密切关系,从政治言,显示了秦朝对中国与域外的广泛影响,从文化言,显示了中国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china即瓷器也确实属于古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所以这是非常高明的域外称谓。”

胡老师讲述中国的又一称谓——赛里斯

Serice(赛里斯),同样与中国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有关。“四大文明古国,对应四种主要的纺织纤维材料,而以蚕丝最为神秘。一方面,出于获取利润的目的,古代中国政府对桑、蚕种子与植桑、养蚕、缫丝技术严格保密,另一方面,由于地理距离遥远、中间环节(安息、贵霜、波斯等)加价严重,丝绸贸易又极为艰难;一方面,古希腊、古罗马人如痴如醉地喜欢丝绸,另一方面丝绸又价比黄金;一方面获得了稀有的丝绸,另一方面又不知道丝绸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所谓昂贵的才是追求的,稀有的才是向往的,无知的才是疑惑的;正是在这样的追求、向往与疑惑中,希腊、罗马等欧洲文明古国既把丝绸的来源地、那遥远的东方国家称为Serice,也就是丝国,又极尽想象或锲而不舍地探寻着丝与丝国的秘密。”

桑蚕种子约在4到5世纪之间传入中国西域,6世纪中叶前后传入中亚土耳其。6世纪以后,域外称呼中国为Serice的现象越来越少,这与蚕种外流、技术泄密有关。“随着中国的养蚕缫丝不再神秘,使用大约千年的Serice逐渐停用。蚕丝与丝绸扮演了中西交流的最早原始物证。所谓物质文化充当文化传播和彼此了解的先锋,大概可以看作是一条规律;而赛里斯称谓,正是这条规律的最好注脚。”

胡老师讲述“桃花石”、“契丹”等称谓

Serice之后,域外又先后称中国为Taugas(陶格司、桃花石,6世纪末期到15世纪初期)、Cathay/Китай(乞塔、契丹,12世纪以后)。Taugas的来源取义众说纷纭,章巽在其《桃花石和回纥国》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Taugas出自大汗,大汗指中国皇帝,然后逐渐成为中国、中国人的称呼。

但是,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又说记载:‘(1221年九月二十七日,丘处机一行抵达阿里马城)土人惟以瓶取水,戴而归。及见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非常巧合的是,在今浙江舟山海外的桃花岛,真有一种观赏名石桃花石。南宋《四明图经》记载,秦汉时代仙人安期生‘尝以醉,墨洒于山石上,遂成桃花纹,奇形异状,宛若天然,人多取之,以为珍玩。’或许,道教中人丘处机首译、李志常首记的‘桃花石’名称,就是受到了与道教传说有关的这种桃花石的影响,由此中国又增添了‘桃花石’这个一个十分美艳的域外称谓。

“Cathay、Китай 本为族名,本义众说纷纭。《金史·太祖本纪》的传统说法:‘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是从印度输入的一种钢,以宾铁打制的刀剑,锋利异常。契丹冶炼业先进,每年送给北宋朝廷的新年礼物之一,就是宾铁刀剑。”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Columbus)携带西班牙国王菲迪南二世致契丹大汗的国书,从巴罗斯港出发,寻找契丹,结果发现了“新大陆”,开启了欧洲殖民美洲的序幕;1603-1605年,葡萄牙传教士鄂本笃从印度莫卧尔帝国陪都拉合尔出发,寻找契丹,结果证实了契丹就是支那。“这都彰显了1298年问世的《马可波罗游记》所记‘契丹’的魅力。中国虽然缺席了‘地理大发现’,但是寻找契丹,可谓15-17世纪“地理大发现”这首长诗的主题,是陆地探险与海洋航行的意志与灵魂。”

“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演变脉络相当清晰,即由国号而物产,由称号而民族,这些域外称谓呈现了古代中外交通的基本形势及其演变过程。一部中外交通史,从‘称谓’角度看,前期的主题是探寻丝与丝国的秘密,后期的主题是寻找《马可波罗游记》中盛赞的契丹。在中外交通并不充分、了解途径仍较狭窄的古代,这些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抓住了‘中国’的各别特征,确实难能可贵,这就是古代外国人眼里的中华文明。”

讲座现场

国科大学子提问

嘉宾简介:

胡阿祥,安徽桐城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水师范学院甘肃省“飞天学者”。现任六朝研究所所长、六朝博物馆馆长,同时担任“百家讲坛”和喜马拉雅FM主讲人、“中国地名大会”点评嘉宾、书香江苏形象大使。出版专著、主编著作70多种,发表论文与随笔500余篇。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中古文史、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地名学与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