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708报道:水下考古与中国实践

  • 图文/徐思雯
  • 创建时间: 2021-06-01
  • 1176

  2021年5月20日18:30,明德讲堂M708期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二楼106教室举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宋建忠副主任受邀主讲,报告题目为“水下考古与中国实践”。人文学院考古系宋国定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水下考古是田野考古向水下的延伸,是考古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包括部分或全部淹没于江河湖海中的古代遗址、沉船、船货及近现代沉舰等。过往我国的考古研究主要集中于陆地,低估了三百万平方公里广阔的海洋研究,然而正是海洋将各大陆地文明连接起来,航海的人们跨越风涛将贸易与文化广泛传播。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地质学家查尔斯·莱伊尔认为:“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海底聚集的人类艺术品和工业纪念品的数量可能比大陆上任何一个时期保存的还要多”。

        水下考古学的产生受三方面影响:一是好奇心的驱使;二是19世纪近代考古学的建立和西方海洋科考的开展;三是1943年轻潜技术的发明。1960年,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副教授乔治·巴斯为团长,组成土耳其格里多亚角海域古代沉船水下考古队,标志着水下考古学的诞生;1966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水下考古研究中心;1976年,韩国发现新安沉船,水下考古起步。世界水下考古学迎来了超乎预期的发展。

宋老师讲述水下考古学发展历程

        我国水下考古学诞生于1987年,其年8月发现“南海Ⅰ号”沉船。“南海I号”的发现、整体打捞和保护发掘是我国水下考古30多年的缩影与典范。自2014年进入室内全面保护发掘以来,按照发掘、保护、展示三位一体的先进理念,考古队将多学科、新技术、新方法手段综合运用于发掘工作中,获得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评价。“南海Ⅰ号”包含的文物种类繁多,主要有瓷器、铁器、铜器;金器、银器、朱砂水银、动植物残骸等。其中既有船货,有船上的生活用具,也有旅客所携带的物品,同时,沉船遗址还包括反映埋藏环境与沉船关联的大量海洋生物残骸以及历史不同时期的遗留物。结合年瓷器及其它陶瓷器,可以确定沉船为南宋时期。沉船中大量铁制品、异域金属制品的出现和传统文献记载有很大的差距,为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以及航海贸易提供了新的材料。此外,“南海Ⅰ号”的船体保存相对较好,对研究中国古代船型发展、造船技术及航海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宋老师讲述“南海Ⅰ号”出土器物

甲午沉舰系列调查也是近年来水下考古的重要研究之一。中日甲午海战是世界进入蒸汽机铁甲舰时代以后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此战不仅直接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且晚清就此走上灭亡之路,对近代中国、东亚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无疑成为中国近代以来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致远舰、经远舰的发现确认,为研究近代军舰的建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也督促后人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在场师生一同观看水下考古视频

宋老师指出,十八大以来,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获得新发展、谋求新拓展、开创新模式、取得新成绩、涉足新领域。由近海到远海,从古代到近代,由外海到内水,从城址到窑址,从沉船到遗址……还有很多珍贵的遗存散落于水下,相信随着未来探测技术与科技考古的发展,我国水下考古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针对水下遗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我国水下考古的人才培养等方面踊跃地向宋老师提问,宋老师对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回答。在座的同学感到收获颇丰。

        

同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