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696报道:千秋伟业,超级工程: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迁安回顾

  • 图文/徐思雯
  • 创建时间: 2021-06-01
  • 704

20215101830,明德讲堂M696期历史系列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河南省淅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高级旅游经济师牛宇闳女士应邀做了“千秋伟业,超级工程: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迁安回顾”的学术报告。本场报告由人文学院考古系宋国定教授主持。

   牛县长的报告从人类文明与水资源的利用开始讲起。水是文明诞生的必要条件,世界诸文明无不与大江大河有密切的关系。水也是维持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现实中当水的数量和质量低于所需标准时,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水资源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将愈发紧密。

牛县长讲述治水的重要意义

    中国历来有“治国先治水”的传统。从大禹治水开始,至建国后的大兴水利,都是我国治水的成功例证。这些工程一方面引洪泄洪,另一方面也满足灌溉、航运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矛盾的重要方式,国外也有许多宏大的成功调水实践,比如美国的加州水道工程和利比亚的大人工河工程,将水资源输送至缺水地区,促进了国家的整体发展。

    中国水资源面临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和北方难以为继等问题。若想解决,只能调水。69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就为共和国谋划了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而后中央四代领导集体反复研究和决策,50年的科学论证,50多个方案比选,110多名院士参与,成千上万名科技人员接续奋斗,完成规划、论证、勘测、设计。终于在20131210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20141212日中线陶岔渠首正式开闸放水,六十多年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听众认真记录

 饮水思源,酌水知源。牛县长所工作的淅川县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的源头。从河南淅川至北京团城湖,惠泽京、津、冀、豫四省(市),全长1432公里,为了保障水质,淅川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兴建水库和修建干渠,必定要淹没耕地,移民问题更是无可避免。在1959-2012年中,先后有数十万人搬离故土,“江水不北流,誓死不回头”,他们支边青海、奔赴湖北或是后撤至河南其他市县。这里面有的人过往从未见过河,但他们的家却被河水淹没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消逝了,装裱精致的地图上再也找不到那些带有乡土气息的地名……这些移民为了南水北调工程牺牲太多,当地县委、县政府也尽全力保障和提高移民未来的生活质量,为移民制定优惠政策,提供生活便利。通水后淅川人民为保护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达到国家一类饮用水标准,坚守“保护水质不彻底,就是彻底不保护水质”的信念,保证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牛县长讲述迁安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在中线沿线的诸多工程中,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专家不断努力,突破了多项世界难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中线穿黄工程”,世界规模最大的U形输水渡槽工程“中线湍河渡槽工程”和极具难度的城市地下输水隧洞工程等,最终建成这个建设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单体工程种类最多最复杂、供水规模最大、收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的落成兼具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解决了北京、天津等北方大中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增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工农业产值,增加就业人口,全面拉动经济发展;有效缓解地下水超采,增加生态和农业供水,逐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通水六年,其效益也已基本实现,不仅拉动了沿线城市建设的速度,还形成了城市新的发展动力。

 为什么中国能建设如此宏大的水利工程?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二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引领,三是实践了新发展理念。南水北调是“中国之治”的生动实践,坚持人民至上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力之源,制度优势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坚强保障,“中国之治”前景光明!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针对移民问题、水源地经济发展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水质保护和地下水开采等内容踊跃地向牛县长提问,牛县长对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回答。在座的同学感到收获颇丰。

同学提问

牛县长认真解答同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