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682报道:走进冰雪世界,探秘南北极的生物和生态环境

  • 创建时间: 2021-04-19
  • 757

20214121500,明德讲堂M682期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一楼009教室举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承森研究员受邀主讲,人文学院考古系宋国定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现场学生认真聆听讲座

李承森研究员讲述南极科考经历

    讲座伊始,李承森研究员以他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在南极科考时的艰苦环境,让同学们身临其境般了解了极地气候与我们所处气候的巨大差异。而遥远的极地环境却对研究生命演化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北极海岛与南极陆地的自然环境都极端恶劣。寒冷、冰雪、强风、极昼极夜、夏季强辐射、寒冷性干旱与缺少土壤……充斥在地球的两端,植物是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另一方面,地球上的生命诞生于38亿年前,但陆生生物的历史仅有4亿年,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原始到进化,发生这般演化的驱动力是环境,早期陆地生命又是如何适应新环境的?二者之间有着相似之处,或许从极地植物的研究中能找到答案。其次,全球变暖的态势愈发严重,给极地生物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一定影响,如何监测与面对这些变化?

李承森研究员讲述北极动植物的生活习性

针对以上的问题,李老师及其团队自2006年起依托北极黄河站和南极长城站,研究植物演化历程,建立植物样方监测并预测未来的生态环境变化。李老师先是以黄河站为例,展示了该站所在的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自然环境,以及在北极发现的上百种开花植物和北极鹅、海鹦鹉等动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与北极熊相遇时惊心动魄的场景。接着将环境更加恶劣的长城站与黄河站相比较, 南极植被以地衣、苔藓为主,开花植物仅有发草、漆姑草两种,但是皑皑白雪下的土壤掩埋着数量巨大的煤,说明两千万年前这里也曾森林密布,山清水秀。两极随着环境的变化变成了冰与雪的世界,可现在全球变暖也使两极的冰雪融化,进而引发地表水循环改变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冰芯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环境变化,沉积物中的微体植物遗存可以复原曾经的植被类型,极地生态环境急需科学研究,李老师也呼吁更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加入极地研究之中,让多学科在此交汇发挥作用。

最后,李老师也提出了新一代科学家应当具备的三种精神: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治学严谨,不畏艰辛的敬业精神。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针对讲座内容和极地环境等内容踊跃地向李老师提问,李老师对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回答。在座的同学感到收获颇丰。

同学提问

同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