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675报道: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与互补性

  • 创建时间: 2021-04-13
  • 3799

202133118:30,明德讲堂M675期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著名民族学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参事何星亮老师应邀主讲,国科大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本次讲座,何星亮教授从文化类型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为什么中西文化有那么大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冲突的根源?还是互补的前提?这几个问题是本次讲座讨论的主要内容。

讲座现场

近年来,中美关系恶化,一个是传统的世界性大国,一个是重新复兴的东方大国,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陷入对抗、或暗中角力,有些学者认为,中美冲突的根源除了国家利益的矛盾之外,还有文明差异的因素,文明差异论、文明冲突论再次成为学者们讨论的话题。

美国是如今西方文明的代表,而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两国的文明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什么中西文化有那么大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冲突的根源?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1993年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的差异是冲突的根源,在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或文明方面的差异。亨廷顿认为,在21世纪,非西方各种文明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属于挑战者的文明,即与西方文明差异最大的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这两种文明可能会联合起来,向西方挑战。第二类是属于中间文明或摇摆文明,即俄罗斯、日本和印度三国的文明。这些文明与西方文明既有合作也有冲突,时而与挑战者站在一起,时而又与西方站在一起。第三类是弱势文明,即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这两种文明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西方,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将会很少。”

“上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内外许多学者参与讨论,争论十分热烈。我认为文明不是生命有机体,文明本身不会冲突。不同文明民族之间的冲突,是别有用心的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把文明作为挑起冲突的工具,并认为文明或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前提。近七八年来,“中国威胁论”和“中西意识形态冲突论”等攻击中国的理论和思潮在西方兴起。遏制、围堵等再次成为美国对华主要策略。”

汪前进教授主持讲座

“世界上的各种文化繁杂纷乱,如果不加以分类,很难充分认识各种文化的差异。关于‘文化类型’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公认的定义。简单地说,‘文化类型’是文化比较研究的一个概念,它是由文化观念基本相同、文化形态、结构和功能大致相似的若干民族文化构成。关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类型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二元分类法、三元分类法和多元分类法。”

“二元分类法是从地理和方位的角度进行分类的方法,把世界主要文化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大类。它是一种最为粗略、简单的分类方法,但它又是最为普遍的分类方法。从历史上看,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爱琴文明以及现在高度繁荣的欧洲文明,均属于西方文明;而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伊朗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和日本文明均属于东方文明。而当代中国学者所说的东西文明,东方文明以中国文化为代表,西方文明则以欧美文化为代表。”

“三元分类法与二元分类法不同,把世界上的主要文化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即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例如,俄裔美籍社会学家索罗金(哈佛大学第一位社会学系主任)把文化分为三个类型:理念型(印度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等)、理想型(儒家文化为代表)和感觉型(近代西方文化为代表)三类;华裔美籍学者黄文山(中国文化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把世界文化分为冥观型(印度文化) 、中庸型(中国文化) 、实感型(西方文化)三类。”

讲座现场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多方面,可以从文化的本质、文化性格、思维方式和文化取向等方面分析。从文化本质来看,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中国文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张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教化来使人形成“自律”意识,自觉克服人的动物性本能和个人的私欲,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西方文化从“性恶”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罪,强调建立严密的法律、法规来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动物性本能,以“他律”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为什么美国政府喜欢干涉别国的内政?为什么美国大多数总统都喜欢在任期内打上一、二次仗?为什么中国人不爱出头、不喜欢冲突和战争?这些都与文化类型不同有关。从文化性格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从动和静的角度来看,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求稳定,求平安,从古至今,崇尚稳定,知足常乐,满足现状。善于忍耐,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时时处处强调稳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强调稳定,祈求平安,在稳定中求发展。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崇尚变化,不断进取,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在变动中求发展。西方文化的进取性和扩张性很强,重视外部环境对自身安全的影响,通过扩张来保障国家的安全。以战争为常事,不断地向外扩张,在扩张中发展和巩固自己,主张先发制人,事事争取主动,强调把对手消灭在萌芽状态。”

何老师讲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从思维方式来看,中国人和西方人有较大的差异。日本著名学者中村元认为,中国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不发达,而西方人则相反。一般而言,中国人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不发达,西方人则逻辑思维较强。目前学术界较为通用的说法是,中国人综合性思维较强,而西方人分析性思维较强。 中国人强调综合性的、整体的定性思维,注重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个体和观察事物,着眼于事物之间的有机关系,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点是不善于或不重视对事物作周密的逻辑分析,也就难以发现社会和自然界中的规律或原理。而西方人强调个体局部的实证思维,善于从个体上把握整体,长于对某一个体作精密的逻辑分析,能够透过表层发现内在的规律和原理等,缺点是具有某种片面性。”

“从文化取向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家族本位’的中国文化,也就是以家庭、家族和宗族为基本取向单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相互依赖为特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稳定、持久的家庭、家族和宗族为纽带。每个人都被固定在关系网上,各种社会性需要都能在家庭、家族和宗族中得到满足。在这种基本关系中,人们相互依赖,并负有相互支持和相互回报的义务。‘个人本位’的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自我依赖’为主要特征。近亲者之间的血缘纽带是暂时性的,没有永久的家庭和宗族基础,个人的基本生活和环境取向便是自我依赖。也就说,一切都必须自我思考,自己做决定,自己动手。在这种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个人认为依赖别人是不可容忍的,因为那会毁掉自己的自尊;他也同样认为不能让人依赖自己,因为这种情况下会招致别人反感。”

何老师讲述中西文化的互补性

“文化或文明的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文明或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并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文明或文化差异性有利于取长补短,有利于文化创新和发展。首先,越是异性、异质的文化,互补性也就越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越有可能从对方吸收有价值的东西。其次,文化多样性是创新和创作的源泉。文化创新或某种新文化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有不少是在异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或在吸收了其精华而创造的。”

“异文化交流是互补的途径。文化的差异性不仅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提。如果没有差异,就无法进行交流,也没有必要交流。越是异性、异质的文化,越有必要交流,越有可能从对方吸收有价值的东西。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不同文明通过交流和互鉴,可以认识到各种文明差异性形成的原因,认识不同文明的长处和短处,也可以了解自身文明的优点和不足;通过交流互鉴,可以了解不同文明国家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等,有利于相互尊重和认同,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同文明国家之间,交流互鉴越频繁、越深入,彼此之间相互认同的水平也就越高,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就越好。交流互鉴越少,相互之间也就越容易误解,越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国家之间的关系就会处于紧张状态。”

讲座现场

“中西文化互补性很强。具有很强的从文化类型的角度来看,差异性越大的文化,互补性也越强。如果两种文明完全相同或相似,就不可能交流互鉴,就不可能取长补短。从文化本质、文化性格、思维方式和文化取向来看,中西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性极大。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英国著名的思想家罗素早在80多年前,便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俯瞰中国和西方文明,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透视中国,既看到了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在西方文明冲击下所遭遇的险恶困境,又看到了中国文化内含的瑰宝。罗素认识到中西文化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他说:‘中国在丝毫未受欧洲影响的情况下,完全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因而具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在他看来,“中国文化中有个弱点:缺乏科学。中国的艺术、文学、风俗习惯绝不亚于欧洲人。’”

国科大学子提问

“罗素认为,中西双方都应该保留自己的长处,借鉴对方的长处,绝不能学习对方的短处和保留自己的短处。他指出:‘我们的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则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理解。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中西交流可以互补,‘中西交流对双方都有好处。他们可以从我们这里学到必不可少的实用的效率;而我们则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深思熟虑的智慧,这种智慧使其他古国都已灭亡之时,唯独中国生存了下来。’”

国科大学子提问

“中西文化历史源头不同,文化类型和文化体系也不同。两种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无论哪一个国家,都应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既尊重自己的文化,也尊重他人的文化;既要尊重强势文化,更要尊重弱势文化。近代以来,部分学者因清晚期以来中国衰落便否定传统文化不是科学的态度。事实上,与世界其他古文明相比,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优越性。我国的历史独一无二,中华文化曾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我们既要继承东方的智慧,也要借鉴西方的智慧。全盘肯定传统,固步自封,不愿吸收和借鉴西方文明的精华,必将落后于世界;而全盘否定传统,妄自菲薄,必将丧失自己的优秀传统,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应坚定“文化自信”意识,弘扬优秀传统,复兴中华文明。”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中西文化都应加强对话,相互尊重,彼此认同,充分理解,平等合作,取长补短,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并行发展,永世长存。”

主讲人简介:何星亮,广东梅州人,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参事,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历任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决策咨询委员和中国民族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1993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科研岗位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民族文化与宗教、新疆历史与文化和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等。出版学术专著3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图文/郑锌煌,审核/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