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0日18:30,明德讲堂M676期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1—207教室举行,编剧冯珺老师受邀主讲,艺术中心牛锡桐老师主持本场讲座。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主要以提问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有些同学好奇当演员在影视剧里表演时,是否会有达不到编剧预期的情况。冯珺老师解答时指出,不能保证所有的演员都能表演出编剧想要的效果,编剧只能做好自己专业内的事情,任何不从表演出发的剧本和写作都是不专业的,编剧在创作时应在自己的大脑里做初步剪辑。对于同学们提出的“小说改成剧本时,为什么反而没有小说本身精彩了呢”?冯珺老师认为小说提供的文字阅读,能让读者自己产生想象的画面,但是小说不是剧本,不具备实操性,因为剧本是说明文,小说是记叙文。
当大家讨论到现在影视剧市场热度较高的IP剧时,冯珺老师指出我们国家的影视剧没有分级制度,是泛化传播,编剧在创作剧本时应该考虑到价值观的传播和受众的选择。同时,冯珺老师也表达了一个好的编剧在年纪见长以后才能成熟,因为经历的越多,越能懂得如何去观察与表达生活中的人和事。现在依据市场的要求,原创剧本基本已经放弃,因为没有数据支撑,没有资本投资。所以导致很多编剧都不去进行原创性的创作了,只能依靠IP改编,我们的影视剧市场才会如此缺乏高质量的作品。
同学提问环节
最后,同学们提出一种现象——很多影视剧都伴随着大量的旁白,包括故事背景的交代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导致观众没有审美感。冯珺老师总结认为一些宏大的历史题材的戏,其实是需要旁白来交代的,但是很多角色的心理活动是需要演员来演绎的。因为旁白是一项技术活,其功能性和画面的调性需要一致,比如影视剧《潜伏》就很好的运用了旁白。而广受欢迎的《战狼》、《你好,李焕英》等电影都是依靠贴近大众心理的剧本和演员真情实感的表演,让观众产生了共鸣,因为编剧和主创人员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具有了信念感,把内心最真实的那一部分剖析开分享给观众,就能真正得到受众的喜爱。
嘉宾简介:
冯珺,亚特兰大国际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自幼热爱文学戏剧,于2012年开始专职写作。曾任职于诗婷美容国际连锁集团总部策划部经理及公司大兴商业演出总导演、华韵尚德传媒有限公司策划总监及德国电视节目《中国时间》总策划。舞台类作品有昆曲《新编三打白骨精》《借扇》,小剧场话剧《一见钟情》《天明前五小时》,电影类作品有《迷失的精灵》《年根儿》《爸爸》《觉醒中国》等,连续剧类作品有电视剧《北上广依然相信爱情》《我要当八路》《背着奶奶进城》等,网剧《超级大英雄》等。小说类作品有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京味小说《大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