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4日18:30,明德讲堂M673期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著名历史学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张国刚老师应邀主讲,国科大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资治通鉴》是历代政治家与学者交口称誉的一部大书。本次讲座,张国刚教授通过对这部伟大著作的解读,总论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历史对于当代治国安邦、察人知世的意义,讲座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文化的长江与历史的大势;第二,读史的意义;第三,《通鉴》中的智慧与人生修炼。
张老师讲述:为什么要读历史
“为什么要读历史?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历史就是发生过的事情,历史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就好比我刚才讲过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关于世界的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历史,没有历史,我们将一无所知。”
汪前进教授主持讲座
读史之意义在于通识,在于增长人的智慧,以“见往事”的方式,培养一个人的“才略”。讲座中,张老师引述《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故事,讲述“见往事”与“才略”的关系,解释以通识为目的的读史方式的意义。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忙推辞,孙权就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里孙权所说的就是一种以通识为目的的读史方式,吕蒙听从了孙权的劝告,遂开始学习,不久之后便成效显著,以至于鲁肃与吕蒙议论时,对他的成长十分惊叹。
“通识意义上的历史读史,不必精深,‘得意已忘言’,但是,应该有见识。读史未必是治经做博士,但是却增加了人的才略。”
张老师讲述“读史”与“治国理政”的关系
读历史可以让我们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凭借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创造新的治国理政的模式,实现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张老师讲述中国文明的发展
张老师以长江为喻,讲述中国文明的发展。“中国文化好比是一条长江,唐古拉山的涓涓细流就是我们的夏商周春秋战国,那是一个奠定中华文明根基的时代,各种关于人、关于自然、关于社会的思想彼此激荡。”这些涓涓细流汇聚成岷江、嘉陵江、沱江,在今天的重庆合为一股,这便是我们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诸子百家的思想被整合到一起。长江与汉水在今天的武汉交汇,就好比是宋明时期,来自域外的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合流。之后中国又吸收西方的文明,即马克思主义思想,创造了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后所有的人类文明将如百川入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将是人类文明的未来。”
张老师讲述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毛泽东曾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唯其有才,故能写出好书,值得阅读;唯其不得志,故能写出深刻的书,值得参悟。司马迁纵横恣肆,直抒胸臆。《货殖列传》,阅尽人间百态;《刺客列传》,沉郁凄美,荡气回肠。《史记》一书,不虚美,不掩恶,尽显真精神。司马光厚德载物,忧国忧民。《资治通鉴》事关国家兴衰、情系生民休戚,力求‘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赤子之心表露无疑。相较于《史记》,《资治通鉴》以294卷的篇幅,记载了战国时期至赵宋建立前共1362年的历史,涵盖了二十四史中十九部正史的内容。其内容之深厚、史实之繁复,是《史记》所不能比的。”
“曾国藩曾说《资治通鉴》不仅能够‘穷物之理’,而且还能‘执圣之权’。读经能使人明辨是非,读史能使人判断利弊。古人常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同时他们也会说,先下手为强,道理总是矛盾的,单凭道理我们无法生活。人生职场的进与退、军事斗争的奇与正、权利平衡中的轻与重、政治生涯中的方与圆,都不是‘纸上谈兵’可以领悟的。在以史载道的同时,不乏权变与谋略,这便是《资治通鉴》值得细品的原因所在。”
讲座现场
在演讲中,张老师用吴起的故事,讲述《资治通鉴》中所蕴涵的智慧。
吴起拥有极为卓越的军事才能,治军刑赏分明、军纪严明,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不能打胜仗。吴起为西河守,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特种兵),免除其全家的赋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威信很高。魏武侯继位,吴起是热门宰相人选,最后却是田文为相,吴起忿然,与田文比功劳。田文却说:“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此处便显现出吴起性格中极为刚烈、不同权变的一面。由于嫉恨吴起之才,继任的公叔用离间计,一边让魏武侯将公主下嫁吴起,一边让自己的公主妻子当吴起的面欺侮自己。吴起于是拒绝与公主联姻,失去了魏王的信任。
吴起到达楚国后,楚王久闻其贤,让他做了令尹,于是吴起在楚国实行改革,富国强兵,南北征战,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但吴起的变法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灵前,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国科大学子提问
“吴起的一生,引人深思。吴起非常有个性,司马迁的用词是‘节廉而自喜名也’,司马光的用词是‘刚劲自喜’。它包含两个特征:第一,有自己的坚守和原则,‘节廉’、‘刚劲’是也;第二,有时候不通人情,自视甚高,‘自喜’是也。”
“吴起的人生目标是‘誓为卿相’,性格的刚劲,加上对目标成瘾的执拗,铸就了吴起人生的悲剧基础。我们经常说,为人处世,应该刚柔兼济。‘刚’的是意志坚定,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柔’的是手段与方法。世界上有许多事情,不是我们主观努力所完全能够决定的。认清时世环境,因势利导,目标坚定,步履稳妥,是成就大事者应有的风度。但是,决定命运的不仅仅是性格。木秀风摧,行高人非,这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吴起为公叔痤所排挤,白起为范雎所忌惮。英雄时舛,红颜命薄,谦卑是人生的护身符。”
“问题的复杂还在于,嫉妒英雄的并不就是脸谱化了的‘坏人’。公叔后来曾极力向魏惠王推荐卫鞅即商鞅,范雎辅佐秦昭王,功业卓著。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要求所有向往建功立业的人,在提升建功立业的智商的同时,还需要提升适应复杂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情商。说智商重要,情商有时候更重要,就包含这层意思。”
讲座现场
“王夫之曾言:‘读历代兴衰,识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自淑、诲人、知道而乐,便是读《资治通鉴》三重境界,也是读《资治通鉴》的意义所在。”
主讲人简介:张国刚,1956年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与中西文化关系史。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曾在欧洲留学和执教多年。曾获“纪念《历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优秀论文奖(1984)、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2009)、二等奖(2006)、普及成果奖(2020);第十届“中国好书奖”(2017)、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2020)。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名师。
【图文/郑锌煌,审核/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