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6日晚上19点,中国科学院大学“明德讲堂—人生系列讲座”在雁栖湖校区教一主会场002教室、分会场115教室如期开讲。27岁起就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的王星泽老师为大家做了题为“中英美教育的比较”的报告。
王老师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学士、物理学学士、英国剑桥大学数学硕士、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学硕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硕士、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曾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曾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亚洲物理奥赛获两枚金牌及理论最佳奖,作为科学家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30人精英榜,作为发明家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王老师带有传奇性的青年科研人经历深深吸引了国科大学子。
首先,王老师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特别强调了夯实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王老师还介绍了他在黄冈高中时期学习的经验。参加奥赛的其他同学在做的高难度竞赛题,但他则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基础性学习上。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自己的成绩排名有些下滑,但对基础的重视给他带来了更长远的回报。在后续的许多高等级竞赛中,基础牢固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讲座现场
由于在国际、亚洲物理奥赛的优异成绩,王星泽被保送到了北大。王老师说,在北大的日子非常开心,而且交了很多朋友。而一年之后转学在麻省理工的学习是最辛苦却也最深刻的。麻省理工曾流传着三个不可能同时存在的S,分别是学习(study)、睡觉(sleep)和社交(social)。麻省理工大学的学生很多都放弃了睡觉,选择学习和社交。王老师还特别介绍了麻省理工学生们的一些“著名”的恶作剧,这些恶作剧富有创新性,或需要较高的动手能力和智力,比如:在哈佛和耶鲁橄榄球比赛场地升起印着MIT(麻省理工学院英文缩写)的气球、每年都把一架钢琴运到楼顶并扔下地面等等。这些恶作剧并没有受到学校的惩罚,开放的氛围鼓励大家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王老师认为这种氛围正是麻省理工的毕业生经常能作出创新性工作的一大原因。
讲座现场
王老师还通过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培养计划的比较,分析了中英美教育的异同点。他认为麻省理工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他把在麻省理工选课比作“在消防水龙头喝水”,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斯坦福的特点是创业氛围浓厚,有近一半的学生在创业。与中国相比,英美的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写作和演讲能力,这些学校都要求学生要选修文科课程,这些文科课程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到这里,王老师联系到自己的切身体验,认为自己27岁能当上教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经常参与学术会议并作报告,由此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使得更多人有兴趣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王老师用他的老师告诉过他的话鼓励同学们锻炼表达能力,“哪怕你有非常好的点子,如果没法很好的表达自己也是不够的,研究成果的质量很重要,获得其他人主观上的认可同样重要”
在报告的最后,王老师诚恳地对国科大的同学们说,要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前方才可能会遇见很多我们以前根本想不到的东西。比如,我从黄冈这样的小地方走出来,以前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到麻省理工、斯坦福这种世界顶尖的大学学习。但是,一步步走过来,老师、学长学姐告诉我这是可能的,让我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讲座现场
在提问时间,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有同学请王老师讲讲他对中美教育特点的认识,王老师回应,两个国家产业发展中的不同特点也影响到了教育的发展,美国高智力创新产业发达,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美国教育更注重激励创新型人才,我国制造业更需要工程人才,而这种差别会随着两个国家的产业变化而改变;还有同学怀疑自己现在所做的研究没有实用价值,王老师指出学术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是有区别的,鼓励大家眼光放长远,跟从导师扎实学习怎么做研究、怎么做论文,为未来有能力做更有学术价值、更有应用价值的研究做好准备。
同学们被王老师的丰富经历和幽默谈吐所吸引,讲座中笑声掌声不断。报告结束,还有很多同学围住王老师,索要联系方式、继续交流。
【图文/刘波,审核/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