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664报道:科幻的魅力

  • 创建时间: 2021-01-12
  • 1510

202012918:30,明德讲堂M664期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著名科幻作家、当代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新华社高级记者韩松老师应邀主讲,国科大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科学的幻想,是根据有限的科学假设,在不与人类最大的可知信息量(如现有的科学理论,有据可考的事件记录)冲突的前提下,虚构可能发生的事件。在科学文明昌盛的今天,科幻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持续激发人类对未来的想象和对当下生活的思考。本次讲座,韩松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中国科幻当今形成的热潮,它在疫情期间持续引起关注的背景,以及科幻诞生两百年,它如何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它与科学、文学、艺术的关系,它对我们生活和未来的价值。

讲座现场

“科幻是来自未来的最后机会,科幻就是一种梦想,一种人类对未来的想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做这样的梦。”在讲座开头,韩松老师为同学们讲述科幻在中国的历史,要讲科幻在中国的开始,我们要将目光放到一百年前,科幻的引进伴随着西方人的炮火,一场古老民族的灾难,在后面我们越来越能看到科幻与灾难之间的某种密切的关系,“最先注意到科幻小说的,是梁启超和鲁迅,也是他们较早地将科幻引入中国人的视野。但是此时科幻尚未掀起较大的热潮,因为现实的引力过于沉重,正如冯小刚所言,中国的历史过于沉重、现实也过于沉重。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尚未温饱,又何谈对未来的幻想。”

“解放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引起了中国第一个科幻的热潮,这其间出现了《从地球到火星》、《割掉鼻子的大象》等作品,并最终由于文革而沉寂。”科幻总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出现,工业的发达、科学文明的昌盛,才能激发人们对未来的畅想,而正是英国出现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河殇》,也为中国人带来了科幻,这里面自然也有工业化建设的因素。从科学文艺到科幻世界,许多如今著名的科幻作家,大多也是在那个时代涌现出来的,如王晋康、刘慈欣、何夕。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科幻文学进入爆发期,我们几乎所有翻译了西方国家知名的科幻小说,各种奖项非常之多,温饱后的中国人越来越习惯于幻想未来的世界。”

讲座现场

科幻的兴起有许多原因。“首先是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经历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科幻往往是工业化的副产品。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科幻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中国大批量地国外的科幻电影,离奇的想象、富有感染力的镜头语言和超越常识的外星文明的塑造,刺激着中国的人想象力。而后中国又一举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的繁荣、城市化的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如此种种都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促使我们观念发生改变,从而诞生的思想意义上的新人类,而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与上一代人迥然不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也持续激发了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

讲座现场

大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科幻的繁荣,科幻又往往是灾难的映射。“比如清朝末年就成涌现出一批科幻作品,诸如贾宝玉开潜水艇、中国人依靠电力资源的开发而征服了全世界,还有一部小说,讲述海平面上升,气温骤降,整个沿海几乎成为冰原,其描写与科幻电影《后天》几乎如出一辙。改革开放后的科幻热潮,实际上也是对文革中发生的灾难的回应。”“有人说,如今的世界,只有中国在想象未来。某位西方专家提出中托邦的概念,认为西方自金融危机后,便失去了想象的能力,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事情,往往比科幻还要科幻,研究中国的未来、必须研究中国的科幻,中国是唯一在幻想未来的国家。”

讲座现场

科幻的产生离不开其生产的土壤,中国的科学幻想形成于其现代化的背景之中。“中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人口超大规模、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崛起、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平发展即人类的归宿问题。”中国形成超大规模的人口同时,也诞生了庞大的阶层景观,阶级固化是如今每个国家所面对的问题,《北京折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极为弘大、也让人极为震惊的阶级图景。刘慈欣的《赡养上帝》则考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文中科技的进步使某个域外文明成为一个由几百岁的老人组成的社会,他们丢失了几乎一切知识和技能,以让他们所具有的人工智能教授人类科学为代价,让人类照顾他们的生活,而在他另一部小说中,科技的进步加剧了人口的老龄化,老人们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老人只能依靠机器才能生存,整个社会笼罩在一层陈腐的社会氛围之中。

讲座现场

科幻不仅是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对现代社会的反思,科幻最关心的问题,实际上是人类的自由、自主性,也就是说,人类是否具有自由意志。科学的发展,往往时不时地向我们展现决定论的魅影,一个越高级、越完善的人工智能,往往就越意识不到自己只是一台机械,我们也不能不去思考,我们所认为的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是否真的出于我们的自由意志。希望,当我们的大脑坍缩城量子态之时,我们的思维的确能在这个世界中,激起一滩时空的涟漪。

主讲人简介:韩松,著名科幻作家,曾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京东文学奖。被列入当代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中国军队》杂志编委。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宇宙墓碑》、《医院》、《2066年之西行漫记》、《独唱者》、《地铁》、《火星照耀美国》、《再生砖》等。

【图文/郑锌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