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下午14点,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年第12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山大学法学院陈颀副教授,以“执剑人与立法者——《三体》的新人、新法与新文明”为题进行了报告。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苏湛副教授主持。
陈老师从法哲学思想实验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探讨了在未来危机背景下,人类文明需要怎样的“新人”与“新法”才能实现存续与发展。讲座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一、未来法学:作为法哲学思想实验的《三体》
陈老师开篇即以独特的视角,将《三体》定位为一部宏大的法哲学思想实验。他指出,科幻小说通过构建“可能世界”模型,为检验现有法律体系的韧性提供了绝佳平台。陈老师以《三体》中“黑暗森林”法则为例,详细阐释了在极端生存压力环境下,传统法律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可能的变革。黑暗森林法则是《三体》中的核心理论,它假设宇宙中的文明如同黑暗森林中的猎人,一旦发现其他文明的存在,出于对生存资源的争夺和不可打破的猜疑链,会优先选择消灭对方。这一法则揭示了在资源有限且信息不对称的宇宙中,文明间的博弈必然导致零和冲突。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法律体系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与变革:
国际法的失效:现有国际法基于合作与信任,但在“黑暗森林”状态下,文明间的信任荡然无存,法律约束力几近为零。
威慑取代合作:法律的功能从调解纠纷转变为威慑潜在威胁,如“执剑人”制度通过核威慑保障文明安全。
道德与生存的冲突:法律需重新平衡道德理想与现实生存需求,例如程心的“人性至上”原则在危机中可能导致文明覆灭。
他特别强调,这种思想实验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能启发我们对现实法律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二、旧世界的黄昏:《三体》危机的系统挑战
在《三体》中,三体文明因母星环境恶劣而决定入侵地球,人类文明面临灭绝威胁。这一文明危机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对人类价值观、法律制度和道德底线的全面考验。在深入剖析了《三体》中描绘的文明危机后,陈老师对ETO组织(地球三体组织)、面壁计划等情节进行了法理学解读,其中ETO组织由人类叛徒组成,信奉“三体文明优于人类文明”,试图协助三体人占领地球。ETO的存在暴露了人类内部的分裂与对现有文明秩序的绝望。而面壁计划则是人类为应对三体人的思维透明劣势,选出四位“面壁者”,赋予他们绝对权力以制定秘密战略。这一计划反映了在危机中,传统民主制度的低效与集权策略的无奈选择。通过对《三体》情节的法理学解读,陈老师揭示了现代文明在突发性危机面前表现出的系统性脆弱。他特别指出,这种崩溃不仅发生在制度层面,更深植于人性预设与价值观念之中,为后续新文明的探索埋下了伏笔。
三、“新人”的诞生——利己者罗辑怎么成为了拯救人类的英雄?
作为《三体》中的核心人物,罗辑最初是一个玩世不恭的社会学者,后因被选为“面壁者”而逐渐肩负起拯救人类的重任。面壁者(Wallfacer)是《三体》中人类为对抗三体人而选出的四位战略家,由于三体人无法隐藏思想但能监控人类,联合国赋予面壁者绝对权力,他们可以调动全球资源,无需向任何人解释自己的计划,甚至需要通过自我欺骗来隐藏真实意图。从“利己者”到“面壁者”再到“执剑人”,陈老师还原了罗辑从玩世不恭的学者到人类救世主的转变过程。通过引入霍布斯的“利维坦”理论与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他精彩地诠释了罗辑身上体现的人性矛盾与超越。他特别强调,罗辑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英雄叙事,更揭示了在文明存亡之际,个体责任与集体命运的深刻关联。
四、“文明社会”的证伪:旧人、旧法与旧文明的失败
程心是《三体》中的另一关键角色,她以高尚的道德理想被选为第二代“执剑人”,却因犹豫不决导致威慑失败,人类文明遭受重创。执剑人(Swordholder)是《三体》中掌握“黑暗森林威慑”核心权力的特殊角色,持有一个能随时向宇宙广播三体星球坐标的引力波发射器启动权。通过保持“同归于尽”的威慑态势,执剑人迫使三体文明不敢轻举妄动。在对程心角色的分析中,陈老师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见解:高尚的道德理想在残酷的生存法则面前可能成为文明的致命弱点。通过对比“威慑宪法”与“文明宪法”的实效差异,他深刻揭示了制度设计与人性现实之间的张力。他指出,这一困境不仅存在于科幻想象中,也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现实难题。
五、新文明的立法者:星舰文明创立者章北海
《三体》中最具远见的角色之一就是章北海,他预见到地球文明的失败,秘密推动星际航行技术,最终带领人类舰队逃离太阳系,创立星舰文明。因此章北海被看作是《三体》中最伟大的英雄,也被看作是“宇宙中的立法者”,陈老师高度评价其开创的星舰文明模式。通过分析“星舰宪法”的创制过程,陈老师阐述了在资源极度有限的环境下,如何平衡集体生存与个体自由这一永恒命题。他特别指出,章北海的故事不仅提供了文明延续的另一种可能,更展现了中华文化中“薪火相传”的深刻智慧。
六、结语:执剑人、立法者与新文明
最后陈老师强调,《三体》的价值在于它拒绝提供简单答案,而是展示了多元文明共存的可能性。他呼吁在思考人类未来时,既要超越简单的强弱二分,也要警惕道德绝对主义。这一富有哲思的结尾,为整场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主讲人简介】
陈颀,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立法学、法律与文学,在《中外法学》《开放时代》《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若干,合编《<三体〉的X种读法》《法律与社会科学》(法律与科幻专号)《秋菊的困惑:一部电影与中国法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