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周五14点,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5年第11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3举行。讲座邀请到景德镇陶瓷大学吴军明教授,以“陶瓷技术史研究二题”为题进行了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苏湛副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南京大报恩寺塔白釉瓷砖的技术遗产重估”,以及“交叉学科视域下的秘色瓷研究”。
一、南京大报恩寺塔白釉瓷砖的技术遗产重估
吴教授首先介绍了南京大报恩寺的历史及其艺术技术成就。南京大报恩寺始建于明永乐十年,此塔高78米,为当时全国最高建筑,且遍体以五彩琉璃为装饰,塔身由白色瓷质釉面砖砌成,曾有“天下第一塔”之美誉,于清咸丰6年(1856年)被毁。被毁后,其建筑构件流落于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馆,可见其重要程度。可是学界对于大报恩寺的技术遗产认识还不够清晰,重视程度也不够。
吴教授在讲座的第一部分详细讨论了大报恩寺白釉瓷砖的制作工艺,其釉面分类和历史地位。他对永乐大报恩寺瓷砖的组成、工艺、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科技检测分析,明确了其产地,并通过对比分析论述了其在当时的技术内涵,进而客观评估其在世界建筑陶瓷史上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吴教授认为,大报恩寺的白釉瓷砖采用石英、长石含量较高的瓷石作胎体原料,在约1160±20℃弱还原气氛烧制下,具有高烧结性、低吸水率。白釉瓷砖胎体玻璃相含量多,莫来石晶体发育良好,平均抗折强度高达45.6 MPa。并且瓷砖白釉属永乐时期著名的“甜白釉”,采用二次施“碱钙釉”技术,使其釉面具有“莹洁凝滑”的特征。与古代其它建筑用砖相比,甜白釉瓷砖在原料选择和工艺性能上均表现出显著优势,其关键性能指标甚至符合现代瓷质釉面砖标准,在世界建筑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交叉学科视域下的秘色瓷研究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吴教授从交叉学科视域关注了何为秘色瓷这一桩瓷器研究史上的公案。在文献中关于秘色瓷究竟为何物,存在着诸多解读。比如颜色说、等级说、制作工艺说和佛教说等多种看法。而直到法门寺塔地宫出土了14件唐懿宗(874年)供奉的秘色瓷,秘色瓷才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批秘色瓷,器形规整,造型简洁,釉色青绿,是迄今为止唯一能与文献《物账碑》相互印证的确切秘色瓷。《物账碑》详细记载了这批秘色瓷的来源、件数以及唐人对其称谓。
在随后的考古研究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秘色瓷的主要窑场——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通过对出土秘色瓷的科技分析,可以发现唐五代上林湖后司岙遗址出土的秘色青瓷和普通青瓷胎釉化学组成基本一致,但外观呈色存在明显差异。这是由于瓷质匣钵口沿釉封有效克服了冷却过程中外部富氧空气进入匣钵内部,并对装烧青瓷表面未完全固化的釉层产生二次氧化,提高了匣钵内气氛的稳定性,保证了秘色青瓷釉呈现稳定的淡青色。
吴教授认为在秘色瓷考古研究中综合利用文献考证、考古发掘、科技分析和实验模拟等多学科交叉方法,可为现代考古问题提供多重证据,有利于更好认识古代文明和揭示历史之谜。
在报告结束后,吴教授和同学们就秘色瓷考证标准,和具体考古实例中的问题进行了多轮问答互动,现场交流氛围浓厚。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司祝平】
【主讲人简介】
吴军明,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导,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书记,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景德镇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陶瓷技术史、陶瓷科技考古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11项、其他项目16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编论著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