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早上9点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4年第24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3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张佳静副教授主讲,题为《知识史与科技史交叉视角下的地图学史研究初探——以清代畴人黄炳垕的测绘实践为例》。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苏湛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张佳静副教授介绍讲座内容
首先,张佳静副教授介绍了国际和国内地图学史的研究状况,她认为近十年中国和国际地图史学界的交流日渐密切。马修·埃德尼(Matthew H. Edney)是“地图学史项目(History of Cartography Project)”的主任,他的文章《学术地图学、地图学内史与制图过程的批判研究(Academic Cartography, Internal Map History, and the Critical Study of Mapping Processes)》讨论了20世纪制图史领域的分裂、学科焦虑及其知识转型,他强调一种“过程化”的地图史研究方法,即将社会、文化和历时性视角整合起来,突破关于制图进步的线性叙述。这项研究的贡献在于突出了“地图学内史”运动在制图学知识改革中被忽视的作用;倡导“过程化”的地图史研究方法,将历时性分析与空间话语和制图实践的批判研究结合起来;指出了地图学的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意识形态偏见和对历时性框架的忽视;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研究符号系统的演变、制图类型及跨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制图过程;以及重新定义制图学,明确它并非单一的线性职业,而是一系列受文化、技术和机构背景塑造的动态交互过程。国际知名的地图学研究者还有Mario Cams、Florin-Stefan Morar、Xue Zhang、Elke Papelitzky等。
中国地图史研究在民国期间得到发展,比如翁文灏的研究等。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研究的开山鼻祖王庸的《中国地理学史》中有一部分谈到了地图学史,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则专门讨论了中国的制图。李约瑟构建了一部科学性不断发展,并最终融入世界制图学发展潮流的中国地图学史,该学术传统被后续的科学史和社会史学者继承。陈正祥、卢志良、喻沧、廖克、高儁、钮仲勋、曹婉如、汪前进等人都为地图学史做出了贡献。近年来,历史和地理学界的学者不断发掘地图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地图学成为热门话题。成一农的《“非科学”的中国传统舆图——中国传统舆图绘制研究》对中国传统舆图研究的“科学”视角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中国的传统舆图是“非科学”的,研究者应关注地图绘制中的主观性内容,这一观点在学界受到赞赏,特别是在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界。里查德·史密斯(Richard J. Smith)的《测绘中国和管理世界(Mapping China and Managing the World)》解释了中国制图与西方制图的差异,其中提到中国地图不仅仅是为了科学或地理目的而绘制的,它们同时也是文化统治与政治控制的象征。目前中国的地图学史主要关注社会文化史下地图的功用性,比如关注古地图的疆域分布、行政区划、地名系统等。将地图作为一种图形化的文献史料支持历史研究的较多,但是关注地图绘制中主观性内容的研究较少。
其次,张佳静副教授讲述了本研究的思路和时代背景。她先介绍了大卫·伍德沃德(David Woodward)总结的制图形式与实践矩阵,该矩阵展示了地图内容如何贯穿于从测量到地图分发和使用的各个阶段。张佳静副教授赞成过程式的地图学研究,这有利于对制图产生全面的理解。她认为地图应当被视作一种知识成果,研究者需要关注这个知识成果产生的过程:1. 绘图者为什么要绘制一张地图;2. 绘图者怎样绘制这张地图;3. 绘图者如何表达测量结果和知识成果。
张佳静副教授选取数理舆图(清代带有经纬度值和地图投影的古地图)作为研究切入点,重点关注进行数理舆图测量与绘制实践的清代畴人群体。她介绍了黄百家、梅文鼎、孔兴泰等留有测绘著作和各地经纬度表、参与测绘实践、绘有数理舆图的畴人,以及清代历算群体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她希望通过个案研究,从知识史的视角,关注一个畴人的知识成果,例如他的数理舆图等(从科技史视角来看,数理舆图属于清代历算成果之一),聚焦该畴人在测量和绘图方面的新知识和新尝试,以期看到这位畴人的整个知识结构和世界观。最终回答畴人学者进行测量绘图的动力是什么,他们获取数据、表达认知的方式有哪些,他们如何认识和理解测量与绘图等问题。
时代背景方面,中国历史上,天文与皇权紧密相关,研究一直被限制在司天监或钦天监等朝廷直属的机构之内,民间研习天文的人少之又少。但到了清代康熙时期,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清代学者谈泰在为阮元编著的《畴人传》作序时,提到:康熙二十三年,私习天文的禁令解除,“一时人文蔚起,天学盛行,治经之儒亦皆治数,如宣城梅氏、婺源江氏尤为卓然成家”。此时天文学成为一种时兴的学问。《历象考成》《数理精蕴》中第谷宇宙体系、欧洲天文观测方法、天文历算方法、仪器制作方法、几何、算术、对数等知识的传播,使得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宇宙论、观察方法受到影响,并使得部分清代畴人的宇宙观发生转型。
然后,张佳静副教授介绍了黄炳垕和他的知识成果。黄炳垕(1815–1893)字蔚廷,号蔚亭,晚号孨翁,浙江余姚人。他是黄宗羲第七世孙,黄百家(著《句股矩测解元》)第六世孙、黄千人(绘制《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第五世孙。同治九年(1870年),黄炳垕被举荐为优贡,同年与其子黄维瀚考中举人。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落榜,随后闭门著书,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他未曾入职钦天监,也未曾担任过重要官职,仅在宁波知府宗源瀚创办的志精舍,担任天文算学科主讲一职。光绪十四年(1888年),因浙江学政瞿鸿禨的举荐,黄炳垕被赐内阁中书的官职。该年清廷组织续修会典,黄炳垕接受浙江巡抚崧骏的聘请,渡过钱塘江,参与商定会典舆图的体例和规范,完成了浙江近代第一部测绘技术规范《测绘章程》。不久后,因年事已高退出浙江省会典舆图测绘工作,由其子黄维瀚接任。
黄炳垕的主要知识成果包括测量和绘图、天文和历算、自传和诗歌。在测量和绘图方面,他的主要作品是《余姚县境经纬度分开方积里图》和《测地志要》。前者除了地图,还介绍了如何使用勾股法和三角测绘制作地图,他自行设计地平经纬仪、全圆仪、半圆仪、象限矩度仪,在定向时使用方向二十四字的罗盘和标有三百六十度分仪器,彼此参校,历经五个月绘成。他总结指出中国传统的舆地测量方法和西方地图测绘方法道理相同,使用的测量仪器工作原理也相同。《余姚县境经纬度分开方积里图》绘制完成后受到了当地文人的好评,为了说明该图的测绘过程,黄炳垕编写了《测地志要》。
在天文和历算方面,黄炳垕撰写了《方平仪象》《五纬捷算》《交食捷算》。《方平仪象》主要内容是“姚江黄炳垕蔚亭甫测推”和“北极出地三十度赤道地平经纬交错象”二图,书中介绍了这两幅图的使用方法。《五纬捷算》主要内容是推算五星的运行,《交食捷算》主要讨论日月的运行。
在自传和诗歌方面,他的著作有《诵芬诗略》《黄梨洲先生年谱》《黄忠端公年谱》和《竹桥黄氏世德传赞》。《诵芬诗略》赞赏黄家祖上的功德,主要记载黄炳厚扫墓和看书之后的一些感想,书的最后是一篇《自述百韵诗》,内容是黄炳垕对自己的看法,涉及其人生经历、价值观、世界观和宇宙观等。《黄梨洲先生年谱》《黄忠端公年谱》分别是先人黄宗羲和黄尊素的年谱。
在本部分的结尾,张佳静副教授小结了黄炳厚测绘工作的全貌。第一,研习天文历算改变了黄炳垕的宇宙观,使他不相信占验学说,否认天象和人间灾祥之间的关联性;不相信风水之说,否认人的得失与地理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二,成为像先祖黄宗羲一样的“通天、地、人之儒”,是黄炳垕毕生期望达到的目标,也是他研习测绘知识,参与测绘实践的内在动力。第三,黄炳垕获取知识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他不仅广泛阅读前人著作,还经常拜访学者,当面交流学问。此外借助器具开展实践活动,以获取、验证和加工自己的知识,是黄炳垕有别于当时大多数人掌握知识的方式。第四,黄炳垕表达知识的方式自成体系和模式,他会介绍知识的历史源流和发展,对知识系统性地分割,再逐一阐述,他非常重视使用图像和表格来呈现知识。第五,黄炳垕的测绘知识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比如他的《余姚县境经纬度分开方积里图》成为了光绪年间编制余姚地方志的参考地图。
最后,张佳静副教授概述了她的研究结论。首先,黄炳垕拥有一个重叠的宇宙观,即中国传统关联宇宙论和现代宇宙观,其中后者占据多数。通过研习天学,他熟悉了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理解了日月食产生的原因。通过掌握推算天上日月食的方法,和推算地上节气、时刻、地理经纬度的方法,他明白了天体和地体之间的真正关系,开始不再相信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理论。但是在绘制的祖坟图中,他还是标出了“东峰状类虎”、“西峰状类龙”等传统风水中的吉地信息,这是他受限于时代的结果。其次,黄炳垕能够对前人知识选择性地接受。他阅读了黄宗羲的遗书,但是没有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局限于黄宗羲的理念中。比如,黄宗羲的著作中包括了占卜吉凶等内容,但黄炳垕认为术士欺人,而只有人的得和失才能对应吉凶。最后,黄炳垕从事的实践活动,以天文活动为主,测绘制图为次。他将实践精神和理性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智识活动中,如建立观象台,进行天文观测。他通过实地测绘,测绘了近代以来第一幅精准的余姚县地图,编写了当时少有的包含中西方测量方法的著作。可以说,黄炳垕是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人。
此外,张佳静副教授还介绍了大语言模型对科技史研究的辅助作用,如可以利用Perplexity、you.com、Research Rabbit、Connected Papers、Elicit、Scispace等进行文献检索,利用NotebookLM进行文字综合处理等。
在交流讨论环节,苏湛副教授和孙世炎同学分别就中国天算传统与地理学的联系,以及大语言模型的信度问题提问,张佳静副教授一一与他们进行了交流。最终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孙世炎同学与张佳静副教授交流
张佳静副教授解答问题
【主讲人简介】
张佳静,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地图学史与近现代科技人物。研究涉及西方地图绘制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地图学名词的标准化历程、中国地图投影发展史、清代地方志地图的绘制等,近期研究关注清代历算与地图测绘的关系。参与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学术指导工作,关注近现代科技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角色与影响、科技人物学术成长与社会的互动等。迄今在Isis、Jour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