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23年第24期报道:作为一种日常的人技关系

  • 图文/吕弈诗
  • 创建时间: 2024-01-02
  • 3779

2023年12月29日下午1点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3年第24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2教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王小伟副教授应邀做了题为“作为一种日常的人技关系”的讲座,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苏湛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随着现代社会深度科技化,技术成为了一种日常,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受到技术的调节,普通人在生活中也能接触到各种科技。王小伟副教授强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反思作为一种日常的技术处境。王小伟副教授以美国学者唐·伊德的著作《技术与生活世界: 从伊甸园到尘世》的题目为引,指出人类从伊甸园堕落到尘世后,人的知觉并非直接和世界相通,而是隔着技术,人类所有活动都是以技术作为日常来展开的。围绕这本书的题目的启发,王小伟副教授梳理了在技术作为日常的情况下,人与技术的几种可能关系,包括技术中立论、技术决定论、技术存在论和人技关系论。

第一种人与技术的关系是技术中立论。美国的步枪协会有“枪不杀人,人杀人”的口号,并认为不应该禁枪,而是要管理持枪者。现代社会这种对人和物的理解的重要理论来源是康德的义务论。康德认为,人是唯一的道德主体,只有人是理性的、自由的存在。人成为道德主体最重要的先要条件是因为人是自由的,人能够在天理和人欲之间做抉择。技术不能作为道德主体而存在,所以技术是中立的。

第二种人与技术的关系是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者认为技术超出人的谋划,技术是不可控的。当技术作为系统进入社会,它的物质性和功能性使人组织起来,因此不能简单说技术是人控制的,而要注意到人被技术控制的现象,比如芒福德所定义的“巨机器(megamachine)”就是如此。王小伟副教授还提到埃吕尔在《技术社会》(Technology and Society)中指出技术是自动化的,整个社会的标准会被技术所篡改,例如想用最小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逻辑就是从技术系统中来的。同时,技术具有整体性,是环环相扣的技术系统;技术是普世的,可以稳定地生产同样的结果;技术会涵盖生活的所有方面,成为我们的日常。

第三种人与技术的关系是技术存在论。技术存在论把技术哲学视作第一哲学,讨论本体论问题。王小伟副教授介绍,真正把技术作为第一哲学,并将之作为最根本的普遍性问题来研究的学者是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可能会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存带来巨大威胁,现代技术把一切存在者变成持存,任意取舍和摆置,是权力意志的最高表达形式。人无法对抗现代技术作为存在方式的展开,只能通过真正的思从现代技术的独断中获得解脱。海德格尔眼中的技术是存在论问题,他关心技术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对于存在本身的威胁,因此他把技术放到了第一哲学的位置。

王小伟副教授着重阐释了第四种人与技术的关系——人技关系论。由哲学家安迪·克拉克和大卫·查默斯提出的延展心灵理论引发了关于认知本质、身份和我们与技术的关系的讨论,重塑了我们对心智的理解。随后,王小伟副教授论述了戴维·贡克尔和考特尔·伯格的关系性转向的研究。王小伟副教授指出,人和技术的关系是丰富的和双向的。他强调,实际上,属性进路和关系进路并不能截然区分,没有脱离关系的属性或脱离属性的关系,而是关系中有属性,属性中有关系。以人和锤子的关系为例,当锤子被看为对象,就拥有了“对象性”,而“对象性”是一种属性,这就已预设了人和锤子之间的特定关系。因此,属性与关系是一体两面的。王小伟副教授还介绍了维贝克道德物化视野下的关系进路,即人技关系本体论(interrelational ontology)。伊德认为人到了尘世后,所有的行为都是意向性行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技术意向性”的概念,即认为人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时刻受到物质的影响,其意向性活动总是受到物质的调节,这种意向性就是人和技术互动的意向性。

王小伟副教授随后介绍了剑桥大学认知考古学家马拉福睿斯(Lambros Malafouris)的物质交往理论(Material Engagement Theory),该理论着重考察了物的意象性问题,透过物质符号学来说明人的心灵如何受到物质的塑造。马拉福睿斯的核心观点和伊德非常类似,认为能动性既不专属于人也不专属于物,而是人和物在交往中涌现的一种能力。人根据周遭物的情境不断形成新的意向,不断调节自己的行动。王小伟副教授详细介绍了马拉福睿斯关于“数字感”(number sense)产生于人与技术的交互过程的论述。因此,人和技术是互动的,是有关系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成为人,东西成为东西。

讲座的最后,同学们向王小伟副教授提问请教,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图文/吕弈诗】

【主讲人简介】

王小伟,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The Journal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编委,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Zygon: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Science 等多期刊审稿人。研究兴趣为科技伦理、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