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23年第1期报道:古希腊医学中的身体图景与性别构建

  • 赵思研
  • 创建时间: 2023-03-15
  • 2492

2023年3月10日下午1点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3年第1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玉泉路校区教学楼阶一2教室举行。剑桥大学古典学博士董桥声应邀担任本次主讲,题目为“古希腊医学中的身体图景与性别构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苏湛主持了本次讲座。

董老师针对“身体图景”和“性别构建”两个主题,对亚里士多德文集和希波克拉底文集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详细介绍了古希腊时期的多种身体观与性别观。

董老师首先列举了几本关于身体史研究的里程碑著作,简要介绍了拉克尔、栗山茂久等人的历史叙事方式和相关论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以下问题:在古希腊时期是否就已经有了“性别”的区分?希腊医学相比于中医学最为显著的区别之一是强调“过剩”,这种担心“过剩”的认知来源于哪里?在医学领域是否存在类似天文学领域中的哥白尼革命,引发了身体图景(身体模型)的范式改变?带着这些问题,董老师分别从身体形成、身体体质、身体结构和身体功能四方面对亚氏和希氏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探讨。

(一)亚氏模型

在亚里士多德构建的身体模型中,他用四元素学说和四因学说来解释宇宙元素如何参与身体的形成,试图实现宏观的宇宙图景和微观的身体图景的大一统,认为大一统理论不仅适用于人类,更适用于一切生物。董老师提到,在认识亚氏模型的时候,我们必须回到过去,因为这与我们现有的认知完全不同。亚氏模型认为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也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最先形成的器官。心脏之所以是最核心的器官是因为它是人体“热”的来源,而“热”是人体发挥功能的前提。而大脑则没什么重要功能,可能只是用来“平衡”心脏所释放的“热”。亚氏模型没有中医一直强调的“肾虚”的概念,认为肾脏的存在不是必须的,主要用来“为血管服务”和“排出残留物”。生殖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睾丸和阴茎的存在也不是必须的。这是亚氏理论对身体构造的认识。

那么,亚里士多德构建的身体究竟是一种单身体还是双性的身体?对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议。董老师认为亚里士多德构建的是异质模型(双性身体),也就是男性和女性不仅外在不同,本质(特性、功能和能力方面也有差异。总体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男女生殖结构的不同涉及“形式”和“原则”的不同,生殖方式的不同涉及“罗格斯”的不同。而在体质方面,亚里士多德用“热”和“冷”来概括男女体质的根本差异,涉及“能”与“不能”的关键性不同:男性身体“热”,产生足够的热量,实现营养的完全浓缩,因此“能”产生“完美的种子”而成为男性;女性身体“冷”,热量不足,导致营养的不完全浓缩,因此“不能”产生“完美的种子”而成为女性。“完美的种子”在亚氏模型中是区分男女的根本。

(二)希氏模型

董老师在详细讲述希氏模型之前,首先纠正了一个概念:希氏模型不是希波克拉底个人提出的理论,而是多位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的不同观点,因此希氏模型也可细分为多种。

希氏模型一:模型一构建的身体图景是同质模型,且以体液理论为基础,它又有A类和B类之分。A类模型认为男性和女性的身体虽然并非完全相同,但总体来说具有对等和相似性。相比之下B类模型的性别观更为极端,认为男女是同质化的肉体,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是一样的构成,没有什么区别。整个身体通过“管道”连接成一个整体,互相联系,相互影响。董老师用文集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身体是统一的,由相同的东西组成,以相同的方式连接”。基于这一身体图景,希氏模型一提出了导泻疗法,也就是将无用的体液排出体外,这也是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甚至有一些手段,比如通便等等一直沿用至今。

希氏模型二:模型二构建的身体图景是异质模型,同样也有A类和B类之分。A类模型构建性别的核心思想是水火对立,男性是火,女性是水,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是本质上的,而非仅仅外在的不同。董老师特别提到希氏模型二的A类将“火”与“水”这两种形成宇宙的强大力量应用到身体图景的构建中,实现了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完美统一。这一模型认为男性体质干热,女性体质湿冷,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饮食和生活方式不同,男性相比于女性要进行更多的室外活动、更多的劳作,由此将医学与身体政治学和社会伦理联系起来。更为特殊的一点是,这一模型不止局限于性别的男女之分,而是创建了性别多元化理论,在男女两个大类下又分别有三个亚类别,共有六种性别:男性细分为绝对的男人、完美的男人和女子气质的男人;女性细分为绝对的女人、完美的女人和男子气质的女人。而什么是完美的男人和完美的女人,则是取决于当时古希腊社会的主流审美。

B类模型将男女的本质差别具体化为对子宫和经血独特性的强调。女性有子宫,而男性没有。子宫被视为一切妇科疾病的根源,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性格特征。对于种子的渴求就是来源于子宫的冲动,从而产生生理欲望。模型用两组完全相反的词汇来描述男性和女性的身体,以此诠释男性和女性体质相反:女性的身体多孔、疏松、柔软、呈海绵状;男性的身体少孔、稠密、坚硬、呈地毯状。正是由于身体结构的不同,导致男性的体质偏“冷”,女性的体质偏“热”,因为女性的身体更疏松从而吸收了更多血液,这与亚氏理论完全相反。而这也可以解释之前的问题:古希腊医生为何异常担忧“血液过剩”?这来源于古希腊人对“净化”的执着追求。女性可以通过经血将多余的血液排出体外,也就是说具备一套“自然净化”机制,而男性不具备这样的机制,因此只能启动“人工净化”的干预手段,也就是当时常见的放血疗法。就篇幅而言,希氏模型二的B类是希氏文集中更占主导地位的理论。

最后,董老师对亚氏和希氏模型的不同点做了简要梳理和总结:首先,不同的认知带来了不同的实践,决定了古希腊的医生是否差别性地对待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其次,体液化和非体液化的身体决定了是使用导泻疗法还是放血疗法。再次,董老师谈到这两类模型从不同的兴趣点出发探讨了身体图景,亚氏模型痴迷于探讨器官被创造的目的,而希氏模型却很少关注这一层面。

在提问交流阶段,在场的师生与董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的鼓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文/孙艺洪

【主讲人简介】

董桥声,古典学博士,古希腊医学爱好者与研究者。曾为剑桥大学耶稣学院研究人员,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李氏基金访问学者。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古典学系,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一直对古希腊医学史和医学哲学具有浓厚兴趣,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古希腊医学的趣味和魅力。更广泛的兴趣为东西方文化比较,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发表专业期刊论文多篇。曾与劳埃德爵士与赵静一博士合作,组织出版《古希腊与中国比较研究》(剑桥大学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