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22年第5期报道:从解读华罗庚的后半生谈中国现代科学家研究

  • 图文/郝铄
  • 创建时间: 2022-04-25
  • 1090

2022年4月1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2年第5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阶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系主任、中科院院史研究中心主任王扬宗教授应邀主讲,题为“从解读华罗庚的后半生谈中国现代科学家研究”,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苏湛主持本次讲座。

王扬宗教授作报告

王扬宗教授此次的学术报告通过重新梳理和解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归国后的主要经历和有关事件,从科技史研究的角度重新解释了华罗庚后半生的工作与生活及其对中国数学发展的影响。

王老师首先讲述了华老的人生经历。华老前期自学成才,作为初中毕业生发表的一篇不起眼的数学小论文得到清华教授的注意,1931年被聘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不到十年就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1948年,他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正教授的职位,成为中国数学界首位知名大学的正教授。1950年,也就是两年后,他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怀抱对中国发展数学的信心,并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接着,王老师从华老在大家心中的多面形象出发,展示了很多对于华老的报道、传记、照片、宣传册,甚至有连环画和电视传记。在这些报道中对华老塑造的形象有大数学家、人民科学家、爱国爱党、对中国数学的贡献无人能比、有个性等等。

  但王老师也鼓励科技史的青年研究人员在史料研究中跳出宣传色彩浓重的媒体报道,多关注其他类型的材料,寻找更为真实的历史真相。他说,历史给人们最多的误导是各种真真假假的材料,让人难以认识、接触真相,辨析真伪。他向学生们传授:“其实重要的资料随处都在,值得大家认真解剖这些真实的历史瞬间的定格。通过结合各种各样的资料,给出新的解读,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报告现场

随后,王老师通过几次重要事件和问题为学生们解读华老的后半生(1950-1985),其中包括从清华到中科院,学术转向,多次申请入党,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华老与中国当代数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筹建中,华老提出了一套成熟的建所想法,随即受邀出任中科院数学所首任所长。这在王老师看来是华老后半生的头一个重要转折点。在短短几年间,华老将数学所办成中国数学的最重要的研究中心,还培养出一批杰出的青年数学家。1953年上半年,数学所的科研人员有32人,其中17人后来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或院士。1956年国家首次评选科学奖金,数学所获得了全部三个一等奖中的两项(华老与吴文俊院士)。

王扬宗教授讲座现场

1957年起,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华老逐步离开了他擅长的纯粹数学领域,在1958年后将学术转向为应用数学,并最终在1960年代转向了推广“双法”(统筹法和优选法)之路。

王老师提到,在那一段时间,科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导致了科学界政治标准高于科学标准,扭曲了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消解了通行的学术规则,这往往导致真正的学术带头人无法发挥作用,妨碍了科技事业的正常发展。

随后,王老师也简单提出了中国现代科学家的代际特征的概念,并讲述华老作为出生于1910年代的代表,与这一代的老科学家中很多人有着相似的经历。例如工作期间无法形成正常的师生关系,因此这一代全球著名科学家的精神和治学也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传承。

最后,王老师也指出,对中国现代科学家的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要过于相信当事人的自述或纪念文章等材料,尽可能利用档案和专业文献进行分析评述,将科学家置于所处时代和情境中进行分析讨论,并提醒青年科研人员,研究科学家是为了理解中国现代科技。

报告结束后,王老师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继续就华老的事迹与对中国现代科技史研究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图文/郝铄】

【主讲人简介】

王扬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教授、系主任,中科院院史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科技史研究和中国科学院院史的编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