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21年第4期报道: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

  • 创建时间: 2021-04-30
  • 918

2021年4月13日上午9:00,由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纪念馆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和联合党委承办的科普系列讲座——“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往事,在中关村青年公寓东平房13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葛能全先生主讲,人文学院刘晓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李莉馆长,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陈丹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李惠兴先生,以及国科大师生共同出席座谈。

葛能全先生曾任中国科学院党组秘书、办公厅副主任、中国工程秘书长兼机关党委书记等职。并担任钱三强院士专职秘书多年,与多位参与“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交往密切。他在科学史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出版《钱三强传》《钱三强年谱长编》等科技史著作十余种,近年担任多部工程院院士传记的审定工作。

作为开场白,葛能全先生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入手,深入阐述了学史何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并且告诫大家要努力学好党史、国史。继而展开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历程回顾,作为建国初期艰苦岁月中完成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凝结了太多人的心血,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中,葛先生提到原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总结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24字,高度体现了那个年代艰苦卓绝的历程以及科学家们甘于无名、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并举例指出,历史中细节探求及严谨认真学风的至关重要性。随后着重具体讲述了中国科学院在“两弹一星”研制工作中的重要贡献,大到选址、专业的侧重设置,具体到关键技术的突破。如中国科学院领导到各研究所逐一布置任务,组织力量,仅用3 年时间攻克了被苏联称为“社会主义安全的心脏”的扩散分离膜技术;年轻学者王方定在简易的草棚中完成了原子弹点火中子源的研制王大珩院士为解决核爆火球的摄影问题,与我院长春光机所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光学测量仪器的研制,为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可靠的光学数据。先生准确、精彩地还原了一个个重要历史事件,使与会人员如亲历般真切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风貌!

报告后,会场展开了热烈讨论。陈丹书记回顾了科学院在“两弹一星”中的重要贡献,以及因为密级限制,使公众对中科院做出的重要贡献认识不够而遗憾。李馆长及该馆研究人员就具体的档案研究问题与葛先生进行了深入探讨;随后各位老师和同学就时代背景下科学家的角色,以及当前科技史研究的角度,对“两弹一星”事业提出问题,展开讨论。会议在走近历史、深切思考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图  张岩  吴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