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0年第12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阶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莫扬教授作了题为“科学传播——变革与热点”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苏湛副教授主持了本期讲座。
讲座开场,莫扬教授从“以国家需求为主导的学科发展史研究”、“弘扬科学家精神模式研究”、“科学家口述叙事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入手,指出跨学科交流非常重要,人文学院传播学(科学传播方向)背景的学生在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方面的理论功底相对薄弱,因此在研究深度方面有所欠缺。
接下来,莫扬教授从科学技术与社会视角探讨了科学传播学术研究的传统与变革。首先,她介绍了科学传播学科的诞生、社会学印记以及不同学者对科学传播的界定,从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影响公众科技态度的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究两方面探讨了科学传播研究对科普传统的变革,提出传统科普界是我国科学传播领域研究的主力,多数研究体现在如何从政策、法律和意识上有效促进科学普及,我国的科普实践还未推向公众参与的方向。
其次,莫扬教授讲述了科学传播领域最初阶段的实践及学术研究,认为“公众参与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诸多挫折与挑战,科学传播工作者认为公众参与很重要,但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与自己生活无直接关系的共识会议或科学对话并没有吸引力,因此绝大多数普通公众并不愿意参加。因此,推动公众参与科学的批判性科学传播研究,需要将科学传播实务和公众科技态度研究相结合,提供可行的科学传播策略和公众参与科学的有效方案。
再次,莫扬教授探讨了科学传播面临的“科学挑战”。她指出,相比于美国学者更关注科学的“传播效果”,我国的科学传播与新闻传播学存在比较明显的脱节;特别是在热点科学争议话题方面,我国学者关注的是社会抗争中的公众科技态度及其肇因。
在此基础上,莫扬教授进而讨论了当前科学传播研究的热点问题:科学传播、健康传播与风险传播。她从社会与体制背景、学术传统、主要议题等方面对三者进行对比,认为相较海外主流的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国内的风险传播研究侧重传播机制、风险管理等实务应用研究。受国情、传播学者路径偏好及大规模调研和实验等研究资源的缺乏的影响,国内健康传播研究较少涉及传播效果和说服理论,更侧重于传播结构、传播者角色和健康文化因素等社会学视角。
最后,莫扬教授提出了科学传播领域若干值得讨论的研究问题,并引用“公众科学素质与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专题论坛的热点议题供同学思考。
讲座结束后,莫扬教授与在座的学生就科学普及的社会角色、学术成果中资料获取的合理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座的听众表示受益匪浅,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闫禹宏,文/高天晓】
【主讲人简介】
莫扬,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学、科学传播、科技类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