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20年第5期报道:人工智能愿景、伦理和科学探索

  • 何涓
  • 创建时间: 2020-10-30
  • 759

        2020年10月30日13点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0年第5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玉泉路校区教学楼阶二1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曾毅研究员做了题为“从类脑智能到人与人工智能的和谐共生社会”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苏湛副教授主持了本期讲座。

        曾毅研究员首先结合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战略愿景提出了人和人工智能社会的不同TRUST等级(根据人工智能具备的特性达成的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详见下图,最高等级为根本性身份认同)。通过介绍侯世达《集异壁》《表象与本质》、司马贺《漫谈科学研究方法》等人及其作品,简单分析了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的跨学科交流的现状及相关方法,引出类脑智能研究的人工智能视角这一主题。

        随后,曾毅研究员简单介绍了神经网络、强化学习、发育网络的自主学习和适应的例子,引出了莫拉维克悖论,即要让计算机达到成人般下棋等智能测试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要让计算机如一岁小孩般感知和行动是相当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即多模态感知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曾毅研究员提出了自我意识的问题:通用人工智能离我们还有多远。他通过认知模仿游戏、自然交互中的认知演化和利他行为,提醒研究者注意人工智能的风险,提出“没有自我的机器才是危险的”,我们应该扩展并创建有意识的智能生命,达到人和人工智能的和谐共生,即TRUST的最高等级。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向曾毅研究员提问。曾毅研究员也一一细致地进行了回答。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深感受益匪浅。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戴凌青,图/戴凌青】

 

 

【主讲人简介】
       

        曾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类脑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中英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员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专家组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特别专家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类脑智能及人工智能风险、伦理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