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13点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0年第4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玉泉校区人文楼教一阶教室举行。本次活动特邀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陈正洪副研究员做了题为“气象科学历史的研究与展望”的讲座。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苏湛副教授主持了讲座。本次讲座由以下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气象科学的本质。大气科学属于地球科学中的一种基础自然科学,有别于物理和化学,它具有“准确定性”的特征,即:非刚体、非确定、非重复和非准确。大气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引入其他学科知识,如牛顿力学、流体力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本身也不断进行分化和综合出现多种分支与交叉。
第二部分:中国气象历史脉络。这部分首先讲述了中国古代气象研究。中国古代有文字以来就有对于气象现象的观察,并创造了相应的文字。唐朝开始出现古代气象仪器对风的观测;《史记·天宫书》中提到了观测湿度的仪器。中国古代通常把气象现象理解为带有上天的寓意。“天”“气”同源,这个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致的。它使得中国传统古代气象学发展一开始就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并与同时期从哲学思想出发的西方气象学走上不一样的发展路径。
接着,陈老师讲述了近代气象学的发展。该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各地气象研究所的建立、演变和发展,以及中国气象学组织在国际社会上的接纳、融入过程,同时列举了殖民期间的气象观测。
最后是历史启示。中国古代气象观测有自己的独特体系,值得深入研究。同时,因为大气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全球范围内流动的气层,所以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对应着全球性的理论,研究对象与局地下垫面和区域人群反应息息相关。中国大气科学具有本土特征,也分化成为了几个本土气象学派,如青藏高原气象学、中国暴雨、中国气象灾害等。
讲座的最后,陈老师回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打雷现象、天气同源思想的哲学内涵、核泄漏、全球变暖等问题,现场气氛热烈。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张小溪,图/张小溪】
【主讲人简介】
陈正洪,大气科学博士后。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副研究员,气象科技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科技史学会气象科技史委员会理事计划委员,两份国际期刊编委。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多篇,出版著作4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1项,建言全文入选中共政治局专报并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获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成果奖等7项学术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