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下午13点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2019第8期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1-1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特别邀请了北京科技大学晋世翔老师给我们做了以“略论欧洲中世界科学史研究的三条进路”为主题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苏湛副教授主持了讲座。晋老师在法国学者皮埃尔·迪昂提出近代科学的中世纪起源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一论题的深度和广度。
本报告主要讨论五个方面的内容:“迪昂论题”与中世纪科学史研究、自然物的呈现方式与“自然志”、人工实验与“炼金术”、自然数学化与“中间科学”、跨文化比较科学史研究。报告中,晋老师以彼得·哈里森、大卫·林德伯格、威廉·纽曼三位学者的近年研究为例,将中世纪科学史研究的问题意识粗略划分为围绕“自然物的全新呈现方式”、“自然数学化”与“人工可控实验”三个主题的中世纪起源追问,同时运用弗洛里斯·科恩提出的“文化移植”概念,对17世纪科学革命的漫长思想做一简要的整合。
在第一部分,晋老师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界定了在政治史和思想史中欧洲“中世纪”的时间分期分别为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及公元529年柏拉图学园关停—13世纪末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开始深入探讨“中世纪”科技史的历史构建。在实证主义科技史方面,晋老师主要以科学研究、科学哲学研究和科学史研究为例,对迪昂在科技史方面的研究进行论述,并为大家介绍了迪昂论题。科技史的起步主要是从桑代克和福克斯等人的研究开始的。随后,柯瓦雷、罗西等人对数学化起源和科学实验的探讨以及霍伊卡在自然和自然物方面提出新视角等研究出现了。
在第二部分,晋老师对自然物和自然志展开了探讨。自然这一发现出自劳埃德的《早期希腊科学》,之后晋老师结合北京文献对自然的相关概念和《圣经》世界观展开探讨,并在此之上深入研究《圣经》与自然科学兴起之间的联系。
在第三部分,晋老师探讨了人工实验与“炼金术”之间的关系。近代科学实验发端于培根的科学思想,其主要特征便是对自然的人工控制与人工安排。晋老师从实验室(laboratory)和炼金房(laboratorium)的英语单词词根上分析实验科学与炼金术之间的关系。紧接着,他通过分析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作品,发现手工劳作和手工工作者都位于当时社会地位的底端,并提出了炼金术的主要使命——嬗变。
为了进一步探讨炼金术,晋老师引入了金属生成的汞—硫理论和嬗变转化剂理论,并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理论”及其追随者对炼金术的贬乏态度,以此引出炼金术不同派别之间的辩论。
在第四部分,晋老师探讨了数学与中间科学之间的关系。他首先厘清了实验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并引入光学与力学等方面的各类实验研究,最后讨论了抽象、量化与普遍数学以及符号的抽象化,以此论证两者的关系。
在第五部分,晋老师探讨了跨文化比较科学史研究。他对当今文化发展形势做了客观的评价,深入探究了文化移植对全新事物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并从地域差别、宗教差异等方面对自然、哲学、数学、炼金术等方面展开分析。
报告结束后,晋老师与同学们就数学家理念化和符号化、托勒密与柯瓦雷的研究等方面进行有效互动,同学们均感受益匪浅。最后,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任文勋,图/任文勋】
【主讲人简介】
晋世翔,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目前为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讲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访问博士后。研究领域为西方科学思想史、17世纪中西科学交流史。先后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哲学门》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