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17年第5期报道:中国砚的历史与技艺

  • 王广超
  • 创建时间: 2017-05-10
  • 2043

2017年5月5日上午9点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第5期在中关村校区S104教室如期开讲。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方晓阳教授应邀为大家作了题为“中国砚的历史与技艺”的报告,国科大人文学院刘晓老师担任了此次讲座的主持人。

    方晓阳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以下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介绍了什么是传统工艺以及砚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端砚的历史与技艺;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漆砂砚的历史与现状。

    方教授首先简述了何为传统工艺。中国传统工艺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砚是一种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文房用具,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砚的历史与技艺延绵不断,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的制作也属于传统工艺。

接下来方教授详细介绍了砚的发展历史。新石器时期就已发现残存红色颜料的石研,在商周秦汉时期,战国末年到秦代初发现学界认为最早的用于书写用的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砚的出现是我国制砚工艺史上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到了隋唐五代,砚的材质及造型已开始丰富,享誉中外的名砚开始出现。宋辽元金时期,砚的种类较唐代更加丰富,砚的形制样式迅速发展。宋人对砚的评价标准至今被砚界广为沿用,即:砚材的研磨性能好,对毛笔损伤小,吸水率低,从艺术欣赏角度评价砚材的天然色泽纹理。明清民国时期砚的种类繁多,制作工艺有了更大突破,朱砂澄泥砚及松花石砚大放异彩。

随后,方教授讲述了端砚的历史与技艺。考证了端砚的出现时间为唐初,两宋时期为端砚发展的一个高峰,端砚因其品质优良成为皇家贡品,并被多名知名学者深入考究。到了明代,端砚在性质风格、雕刻技艺、品种拓展、砚台保护上都较以前更进一步。

方教授还介绍了端砚石材的石坑分布,实地考察石坑的情况以及端砚的制作技艺和端砚鉴赏。好的端砚不仅要发墨益毫,还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最后方教授介绍了漆砂砚的历史及如今的发展现状,展示了两种流派制作的漆砂砚,并希望传统工艺的发展与研究能够日益精进。报告结束后,方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苏润青,图/何涓

   

【主讲人简介】

    方晓阳,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曾兼任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中心主任,现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历史、生物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印刷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生物医学史。合作撰著《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中国手工艺•印刷》、《中国手工艺•文房四宝》、《中国古代印刷工程技术史》、《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制砚与制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