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17年第4期报道:残留物分析视角下的丝绸之路动植物交流

  • 王广超
  • 创建时间: 2017-05-03
  • 1868


2017428日上午9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第4期在中关村校区S104教室如期开讲。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主任杨益民教授应邀为大家作了题为“残留物分析视角下的丝绸之路动植物交流”的报告,国科大人文学院张颖建老师担任了此次讲座的主持人。

杨益民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残留物分析方法,第二部分介绍通过对新疆地区典型遗址出土的遗存进行残留物分析发现的丝绸之路上动植物利用。

杨教授首先简述了有机残留物和有机残留物分析。在加工、利用生物资源的过程中,一切有机物质可能残存或沉积在相关器物内、土壤中或遗迹上,虽经长期埋葬但保存至今,这些有机物质统称为有机残留物。残留物分析就是从残留物遗存或残留物载体上提取有机物,利用科学检测手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便判断该有机残留物的生物来源,从而了解生物资源加工、利用和相关载体的功能等。采用的科学检测手段包括生物标记物、蛋白质组学分析等。

杨教授主要研究新疆地区,因为新疆位于中亚东部,向东连接着中国内地,向西连接着印度、中东乃至欧洲,是世界上少有的和四大文明都有联系的区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杨教授通过对小河文化(距今40003500年)的古墓沟墓地、小河墓地、北方墓地出土的遗存进行有机残留物分析,重点关注牛羊麦的东向传播、小米的西向传播、面食的互动、经济作物(如:麻类)的利用等。经过残留物分析发现:在农作物方面,古墓沟墓地主要是小麦,小河墓地和北方墓地是小麦和小米;面食方面,古墓沟墓地未发现面食,北方墓地发现面食,小河墓地存疑;奶制品方面,古墓沟墓地食用液体奶,小河墓地和北方墓地食用固体奶;食谱方面,古墓沟墓地和小河墓地以C3植物为主,北方墓地C3C4植物都食用。鱼类方面,古墓沟墓地和小河墓地发现食用鱼类,北方墓地未发现。

小河墓地出土的女性干尸身上有很多麻黄枝,杨教授对此向大家讲述了麻黄和大麻在当时的功能及宗教价值。并以此引申,介绍了亚麻、苎麻等麻类在当时的利用。

最后,杨教授对今后的研究做出了展望,继续对陶器残留物进行分析,以得到关于牛羊、水生动物的利用、植物加工、制盐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食品、药品化妆品等的分析,了解茶、大麻、麻黄的利用;关于文房四宝协同演化方面的研究等等。报告结束后,杨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邵鹏,图/何涓

【主讲人简介】

杨益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主任,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研究方向为有机残留物和硅酸盐文物(陶瓷、玻璃和玉器等)。致力于运用现代科技方法挖掘古代遗存的潜信息,开展先进谱学分析的文物适应性研究,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类活动和复原古代社会,解决相关考古学问题,率先在国内使用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古代遗存中蛋白质的种类和种属,及在国内将显微CT应用于考古文博领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SSCI/A&HCI/SCI索引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