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第19期在国科大中关村校区S204成功举行。国科大人文学院王大明教授作了题为“论狭义和广义大科学”的讲座,国科大人文学院刘晓副教授主持了讲座。
何谓“大科学”,大科学是由美国科学家普赖斯于1962年6月发表的著名的以《小科学大科学》为题的演讲而提出的新概念。他认为二战前的科学都属于 “小科学”。小科学”由科学家个人兴趣引导的,以小规模的个人自由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大科学”的主要表现为,投资大、多学科交叉、需要昂贵复杂的实验设备、研究目标宏大。大科学也可以说成是工业科学,受雇于企业或政府的科学家为实际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目的而进行的、大规模的、科学活动。
王大明教授认为,“大科学”从时间上划分:可以追溯到更早的20世纪初美国威尔逊山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建造和使用时期。“大科学”按目的可分为两类:广义的大科学和狭义的大科学。广义的大科学是有政府主导的,以完成国家社会特定目标为主,到目前为止没有获得过奖励的科学研究的诺贝尔奖。狭义的大科学是有科学家主导的,以自由科学探索为目的,为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改造世界提供基础知识储备。已经运行的大科学项目,并且获得过诺贝尔奖。
王教授说:“未来大科学如何分工,相互促进,形成的共赢局面,是大科学发展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广义和狭义的大科学的划分有可能为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研管理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由此可见,王教授的观点在于:划分大科学的标准是多元的,可以将大科学划分为以科学研究为目的大科学和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大科学。
普赖斯划分大科学的标准在于:科学的装置及其研究活动投入规模的大小、参与人数的多少及管理的复杂性来确定。王教授归类为大科学的项目有:阿波罗计划、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哈勃空间望远镜、国际空间站计划、大型强子对撞机计划、卫星监测计划、望远镜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嫦娥工程,美国的曼 哈顿工程等等,都是“大科学”。半个多世纪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有上百项大科学项目。
报告结束后,王大明教授与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老先生及在座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同学们感受到大科学时代科学家们所肩负的责任,收获颇多。最后,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吴玲,图/何涓】
主讲人简介:
王大明,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副主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等。研究领域包括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史、科技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