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第13期报道: 从地球观与绘画手法的分野看中西古代海图发展的不同路径与特征

  • 何涓
  • 创建时间: 2016-10-13
  • 1777

2016年9月23日上午9点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第13期在中关村校区S101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作了题为“从地球观与绘画手法的分野看中西古代海图发展的不同路径与特征”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袁江洋教授主持了讲座。

汪前进教授的报告利用大量现存图像资料与古海图实物,勾勒出了中西古海图的数理特征与发展路径,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即对于地球形状认识和绘画手法的差异对中西古海图特征与发展路径的决定性影响,继而指出理解与利用中西古海图时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首先,汪前进教授讲述了《海道指南图》是明《海道经》的附图,该图仅绘出江岸及海岸,沿岸注记居民地名、山名、港名等,但是该图不能独立指导航海,要与相关的文字对照使用。汪教授还详细介绍了我国出现最早的航海图——《郑和航海图》以及《过洋牵星图》,二者使人们知道夜里如何航行;以及欧洲最早为航海人员绘制的海图和欧洲中世纪最好的海图。13世纪的波托兰海图是欧洲中世纪最好的海图,其标绘的内容主要是地中海及其邻近海区,这种海图绘在羊皮上,绘制准确,无经纬度和水深,图上方向线延伸于全图,便于读取航向,一般为小比例尺。

随后,汪前进教授介绍了海区针路图:《广舆图》、《琉球针路图》、《暹罗水道图》,总结了其绘制特点并根据针路图讲解了当时的历史。汪教授讲述了东、西方海图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地球形状各自持“天圆地方说”与“地圆说”两种不同认识,指出“地圆说”三次传入东方,才逐渐被承认。除文化因素影响海图差异外,绘画手法也是东西方海图差异的原因。麦卡托投影法用于西方的地图绘制,散点透视则来自中国的绘画技术。

最后,汪前进教授对中西古代航海图发展的不同路径与特征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思维模式,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认识,产生了不同的大地观;不同的大地观,产生了不同的地图投影或绘法;不同的绘法,产生了不同的地图特征。

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提问,汪前进教授皆细致耐心回答。随后,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汪教授的精彩报告。

【文/陈滨琼,图/陈滨琼

主讲人简介:

汪前进,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科协咨询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局学术秘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等。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地图学史与地理学史、中国科学思想史、中外科技交流史、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史。出版专著多部。曾获郭沫若史学奖二等奖(2007年度)、中国军事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