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新生党团支部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文/吴文静 图/胥静慧
  • 创建时间: 2024-10-30
  • 193

  为了铭记辉煌历程,传承伟大精神,2024年10月26日,人文学院新生党团支部前往中国科学院与 “两弹一星”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该活动共有13名党员、20名团员参加。

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党员、团员合影

   首先,同学们观看了中国科学院和“两弹一星的纪念纪录片。该纪录片详尽地回顾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冷战严峻局势下,中国科学家们如何响应国家的需求,建立了一批核心机构,投身于国防科技的研究之中。

紧接着,同学们跟随讲解员步入了纪念馆的序厅。中国科学院当时投入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力量,动员了三万多名科研人员参与到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在序厅陈列着四张标志性照片,它们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两弹一星”工程中的关键瞬间。这些照片不仅展现了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极其艰难条件下的卓越成就,也象征着国家自立自强的精神。

随后,同学们进入到了“事业展”。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从原子弹、氢弹到火箭导弹再到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发历程。展览通过一系仪器模型、图文并茂的展示板以及多媒体互动装置,生动再现了我国在核武器与航天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发展脉络。

参观完“事业展”之后,大家来到了“人物展”,在这里,23位“两弹一星”元勋的光辉形象和他们的杰出成就被一一展现。每位科学家的事迹都是一段动人的故事,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卓越贡献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同学。

学生们正在认真参观“人物展”,聆听关于23位元勋的介绍。

穿过林荫小道,同学们来到了怀柔火箭试验基地展,翻开了我国火箭与导弹研制史上的重要一页。作为我国首个火箭试验基地,这里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亲自选址并创立,自1960年起便承担起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基地不仅见证了1964年11液氢液氧火箭燃烧室试车台上的首次成功点火,还参与了541超低空地对空导弹的研制。如今,曾经的试验基地已转型为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一部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节点。同学们在这里深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了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

同学们参观冷气实验室室内设备

最后,参观者们来到了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的展区。作为“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领导者之一,周光召先生的事迹在这一部分得到了详细的展示。参观者们通过珍贵的历史资料和个人物品,了解到周光召先生在推动中国科学技术进步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

参观之后,同学们深受启发。党员刘献锋同志表示:“两弹一星”工程代表了中国在20世纪中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在核武器和航天航空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不仅体现了国家科技进步,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一辈科学家们面对技术封锁与资源匮乏,仍坚持不懈地探索创新,最终实现了原子弹、氢弹及人造卫星的成功研制。这种勇于挑战、不畏艰难的精神令人敬佩,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继续发扬这种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态度。有感于先辈们的付出与牺牲,该同学还即兴创作了一首诗:“我自看山清秋雾,山自看我一蜉蝣。落红长埋英雄骨,此路从来是艰辛。”这首诗表达了对“两弹一星”元勋们的深切敬意,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才铺就了今天这条虽然艰辛却充满希望的道路。

党员李斌同志表示:走进两弹一星纪念馆,牌子上的文字吸引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令人振奋。在来到这里参观前,我已经看了一些关于两弹元勋的纪录片,能够感受这些精神。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智慧的头脑之一,他们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坚韧的脊梁,他们也拥有对党和人民最赤诚纯洁的衷心。他们的精神激励后辈,勉励后学。我认为尽管像我这样的人文学子虽难以直接投入到实业强国的进程之中,但是以后在科技出版等科技文化普及和宣传工作、科技政策制定工作、工程管理和运维工作、科技的人文精神的学术探讨工作等方面出自己的一份力,尽自己的一份心,以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实现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价值。

党员李小瑞同志表示:入校以来,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今天的参观学习和志愿者的讲解,使我更加深刻地感悟了前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从中汲取了奋进的力量。广大科研工作者在研制两弹一星伟大事业的实践培养和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攀高峰”的精神,生动呈现了科学家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

  此次参观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回顾,更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一次深刻领悟。在感受“两弹一星”元勋们无私奉献与不懈追求的同时,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这份宝贵精神遗产的决心。面对未来,作为党员、团员和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我们将继往开来,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