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星期四上午,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党支部组织的“科学与人文”互动式科普讲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在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五里校区顺利进行。
“科学与人文”互动式科普讲座进中小学课堂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春分工程”下的一项科普活动。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旨在向中小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念与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本次互动式科普讲座是由来自人文学院的博士生张晓旭担任主讲教师,主题为“快乐与多巴胺”。张晓旭老师先告诉同学们什么是快乐,接着让同学们思考快乐是从何而来的,以及人体最复杂的器官是什么。带着这些思考问题,张晓旭老师给同学们观看了科普视频,并详细介绍了人体的大脑是如何产生快乐的情绪的。
同学们专注地聆听多巴胺的概念
接着,张晓旭老师正式介绍了多巴胺的定义,并且向同学们提问:多巴胺有哪些功能?同学们踊跃举手回答问题,并且都给出了自己所理解的回答。张晓旭老师总结到,多巴胺对人体的运动控制和学习记忆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多巴胺与快乐之间的关联,张晓旭老师列举了很多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同学们能快速明了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当大脑发现获得奖励的机会时,它就会释放出多巴胺这一神经递质,大脑正是靠对快乐的承诺,才能让我们不停地去行动,以此来获得快乐的感受。
张晓旭博士为同学们讲解快乐是如何产生的
而后,张晓旭老师提问:我们怎样才能产生多巴胺呢?有的同学回答洗澡可以让人感到快乐,还有的同学回答吃到好吃的会很开心,同学们都积极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张晓旭老师告诉同学们,快乐既可以从食物中获取,也可以从运动中获取,当然,保持好的睡眠等行为也有利于多巴胺的分泌。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巴胺能传递快乐,但是如果多巴胺分泌过多,也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张晓旭老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多巴胺分泌过多所带来的副作用,比如:经常抽烟的人身体内会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这些多巴胺能够使抽烟的人产生一种兴奋感,从而使烟瘾难以戒掉。除此之外,当我们渴望达到某一目标的时候,在释放多巴胺的同时,也向大脑的压力区域发出了信号,刺激了压力荷尔蒙的释放,因此我们在期待目标的时候,也会感到焦虑。
同学们回答问题
最后,张晓旭老师播放了一分钟的多巴胺短片,对本次课程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她告诉同学们,现在的科学研究表明,多巴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大脑的兴奋度,能够提高人们的记忆能力,许多科学家都致力于多巴胺的研究,研制可以提高人们记忆力的药物,造福于人类。希望通过本次课程,让同学们对于快乐与多巴胺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感受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