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考古教工党支部举办中国古代银元宝及“天书”里的中国历史专题讲座

  • 文/图:陈典 校对:罗武干
  • 创建时间: 2019-06-19
  • 2395

2019617日下午,在人文学院考古教工支部的组织下,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2)举办了两场专题讲座。应邀到访的优秀校友杨君博士和黎耕博士为在场听众分别带来了《中国古代银元宝铸造工艺及张献忠沉银》与《写在天书里的中国历史》两场精彩报告。


 支部党员同志与讲座嘉宾合影

银锭作为中国古代贵金属货币的主要形式,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银两货币体系。杨君老师以中西方白银货币的区别入题,对中西方钱币研究的学术史作出简要回顾。并在进入主题之前抛出诸多疑问,营造了良好的互动氛围。比如在中国传统铸造技术的背景下,历代银锭如何浇铸?采用什么样的工艺?银锭的蜂窝、丝纹等具有标志性的外观特征与铸造工艺之间有何关联?如何将科技考古研究成果与银锭的真伪鉴定有机结合?


 (杨君老师现就职于中国钱币博物馆,任中国钱币学会秘书处处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多年来致力于钱币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尤其精于古钱币的真伪鉴定研究。

杨君老师在考古调查、形态观察和技术工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馆藏和重要出土银锭实物的调查统计与成分检测,对历代银锭进行了一系列模拟铸造实验,并用图片以及视频生动地展示了他们课题组在铸范、蜂窝、丝纹、铭文戳记以及铸造工艺与银锭辨伪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让到场听众直观感受到古代银元宝独特的铸造工艺和钱币文化。最后,杨君老师通过对张献忠沉银案涉案事件的回顾,主张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科学鉴定,如此才能为鉴定实践提供可靠依据。


 (黎耕老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是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北京分会会长、国家天文台小组组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天文学史专业委员会执委。

  本次报告中,黎耕老师首先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关于天文天象记录、著作的发展脉络,指出了中国古代的天书天文机构对现代天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地,黎耕老师分别列举了中国古籍里记录的多种天文现象,包括流星、陨石、荧惑守心、太白昼见、超新星爆发等,对所列各种天文现象的古籍记录进行了解释与分析。最后,黎耕老师以两个天文事件(1054超新星爆发时间和南斗客星是什么样的天体)为例,详细讲述了中国古籍是如何记载天文天象的及其对现代天文研究有着怎样的意义,现代的中外天文学家又是怎样挖掘中国古籍以验证现代天文学中的推演。

      本次专题学习活动得到了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来自校内外的听众对两场报告都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会后与主讲老师展开了热烈讨论。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通过本次专题讲座的学习,支部党员同志及全系师生深刻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及独特创造,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鉴定了文化自信。党员同志纷纷表示:“我们要立足基层,干好本职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