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号召,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人文学院于2025年5月7日至6月6日成功举办了“我重读了一部经典”阅读感悟评选活动。本次活动面向全院学生,鼓励大家分享阅读经典书籍的深度感悟与独特体验,旨在展现人文学子丰厚的阅读积累与深刻的思想洞见。活动期间,同学们围绕“重读经典”这一主题,精心挑选对自己有深远影响的书籍,撰写读书心得,分享阅读旅程中的思考与收获。
学院对投稿作品的主题思想、原创性、内容深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审,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现将获奖名单及优秀作品风采展示如下。
一、获奖情况
一等奖:
刘献锋《于苦难中觅求微光——从〈苦难辉煌〉中看革命精神的历史穿透与当代回响》
二等奖:
郑中天同学的阅读心得《韶州与罗马,观音与圣母,心同理同》
三等奖:
李斌《让游戏与关卡成为镜头语言的艺术》
二、获奖作品风采展示
刘献锋同学阅读了金一南所著的《苦难辉煌》。该书是一部全景式描绘中国共产党早期奋斗历程的恢宏著作。作品以20世纪中国命运的大起大落为历史背景,聚焦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复杂政治格局与敌对势力夹击下的生死抉择。通过对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共产党人如何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坚持信仰、浴火重生,最终实现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转折。
作品原文:
与苦难中觅求微光——从《苦难辉煌》中看革命精神的历史穿透与当代回响
轻轻掀起《苦难辉煌》的最后一页,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史诗,也缓缓落下了帷幕。回顾中国共产党人攻克的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一次又一次的破茧成蝶,我无法压抑住自己内心的汹涌澎湃,我不停地追问自己,究竟是怎样的理想与信念,能够支撑起共产党人带领我们中华儿女走向民族复兴?处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人可以独善其身,是踌躇不前还是挺膺担当?我们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大浪淘沙,方显英雄之本色。信仰在《苦难辉煌》中不是口号,而是用血与命淬炼出的生命证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对革命道路的争论,生动诠释了“大浪淘沙”的历史规律——仅1927年4月至1928年上半年,中共党员人数就从5.8万骤减至1万。但在白色恐怖最严峻时期,仍有徐特立等知识分子毅然入党,用生命诠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信仰坚守。但这一切都是成长的必然阶段,苦难的历程却是换来了革命的真谛和最后的成功!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百炼成钢,故成伟大之兴业。《苦难辉煌》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苦难中走向辉煌,就是因为他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问题意识。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对革命道路的迷茫,到遵义会议对军事路线的纠偏;从长征途中如何突破围剿的生死考验,到延安整风运动中对思想路线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不停地在思考中国革命的出路在何方,不停地探寻建设和发展中国的道路,最终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玉汝于成,永传革命之炬火。《苦难辉煌》中反复强调,革命理想是“历史的选择”与“人民的选择”。理想不是飘渺的星光,而是刺穿黑暗的棱镜——它把苦难折射成希望光谱,让匍匐者看清人类脊梁的高度。从1921年中共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370多万烈士用生命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这种历史选择,必将使革命理想超越个人命运,成为民族复兴的永恒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对于今天的中华民族来说,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依然需要我们广大青年前仆后继、矢志不渝,需要我们一直向前,向前,向前!不忘苦难之辉煌!
郑中天同学所读书目为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所著的《利玛窦的记忆宫殿》(2015年译本)。本书以利玛窦用于传教的独特记忆术“记忆宫殿”为线索,特别是通过他留下的四个汉字形象“武”、“要”、“利”、“好”和四幅圣经故事画这八个关键的记忆碎片,深入探讨了利玛窦这位耶稣会士如何作为桥梁,在大航海时代初期努力沟通中西文明,并试图理解与影响中国文化的历程。
作品原文:
韶州与罗马,观音与圣母,心同理同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史景迁《利玛窦的记忆宫殿》(2015年译本),因为打算将研究兴趣从纯西方科学史转向近代中西科技交流史,而恰好史景迁这本书又是详实地呈现了利玛窦从故乡意大利马切拉塔,到罗马、佛罗伦萨的耶稣会学院学习,再于1578年在葡萄牙科英布拉乘船踏上前往东方的不归旅途,这期间的经历和见闻。以往我们对利玛窦的认识更多来自于他在中国的成就和著述,而他在欧洲的过往就像黑箱一样,而这个“黑箱”往往限制了我们对诸多外国行动者的理解与想象。史景迁的这部作品对我的意义首先是这部分的补全。
“记忆宫殿”是这本书的引线,也是全书的隐线。大脑(而非心脏)是神明之主——这唯一的一条曾在第一波西学东渐时期就颠覆过传统中医身体观的西方理论,最早就来自于利玛窦的《西国记法》。利玛窦利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好参加科举考取功名的心理,向他们教授自己的记忆术,成为了他为天主教谋求“破圈”的早期成功尝试。
而谁又关心利玛窦自己的记忆宫殿里有什么形象呢?史景迁对利玛窦在《西国记法》中所陈述的自己的记忆宫殿中的四组形象(分别对应四个汉字“武”“要”“利”“好”)格外关注,并用其巧妙的史料剪裁大法勾勒了这四组形象所对应的利玛窦入华经历的若干侧面。
我大可以在此罗列出每个形象所对应的侧面是什么,但为了大家的阅读体验还是留待读者自行探索。只说一条印象最深刻的:利玛窦将“要”设想为一个西夏部族的“回回”女子,史景迁将这个形象与利玛窦换着僧袍和以“畸人”(矛盾之人)自比的经历相关联。尽管被不解天主教含义的本地人称为“回回”,但利玛窦仍然相信“畸于人而侔于天”(孔子语),在尘世间布道的拧巴并不会影响天国上主的明察,相信上帝才是真正的“要义”。
很佩服史景迁在同时处理东西两方素材时如同电影蒙太奇般的剪切手法:接近全书结尾处,史景迁写1591年春节前夕利玛窦在韶州孤身一人,当地人张灯结彩之时,下一段“镜头”切入蒙田对罗马城灯火辉煌的“濯足节星期四”的节庆景象——看似宕开一笔,实则开启“黑箱”。相信信奉“心同理同”的利玛窦会认可史景迁这样猜想他的所想。
本书让我在学术实践的内耗和朋辈压力中再次感受到了历史书写的魅力所在——在对史料的全足掌握之上,书写者个体的一切自身经历都是无可取代的财富。完成了对一批历史材料的注解或许完成了“历史1”,但只有每一代人文主义者不断地与史料对话,“历史2”才会显现出来,这要求的是每位人文主义者的独特性。
李斌阅读的书目是斯科特·罗杰斯(Scott Rogers)所著的《通关!游戏设计之道》,这是一部系统性的电子游戏设计指南。其独特之处在于以游戏“关卡”形式组织全书章节,并融入了大量手绘卡图。它系统梳理了游戏设计全流程,核心模块涵盖剧情架构、设计文档编写、角色操控3C原则(角色Character、镜头Camera、控制Control)、界面(HUD)及关卡设计等,并提供了实用的设计工具模板。
作品原文:
让游戏与关卡成为镜头语言的艺术
游戏是什么?也许《通关!游戏设计之道》这本书的回应是平凡的,对于游戏设计技巧也是罗列式的,但是斯科特·罗杰斯(Scott Rogers)在本书中提出的3C框架,以及通关思维是值得学习的,这不仅有利于游戏设计,而且对于工作学习生活也是有启发的。下面我将就这两方面展开一个简短的介绍。
在游戏设计领域,Ernest Adams把游戏视为一个离散化符号系统,将游戏分解为经济系统、叙事系统、社交系统、战斗系统、物理系统五大系统;Robin Hunicke, Marc LeBlanc 和 Robert Zubek的MDA框架,则把技术与人文结合得更紧密起来了,不仅关注游戏的机制,更关注游戏的动态和玩法;Mark Brown总结了游戏设计的四个要素——代码、故事、美术和音乐……斯科特则强调了角色、镜头、控制这3C要素。当代电子游戏是依赖屏性媒介的,也是带着触觉的感知,因此也离不开外周设备。角色是观看的对象,是屏性媒介上镜头关注的视觉中心,而镜头则让看得以可能,控制则在游戏互动的基础上使得观看变成了一种流动的观看。
3C的和谐尊重了电子游戏需要视觉动态呈现的事实,辅助以通关的设计逻辑和设计思维,就会进入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状态。通关思维不仅仅是把一个流程分段,把一个复杂任务分解成一堆小任务,而关键在于有意义的重复,在重复中添加关联密切、既符合又能锻炼直觉的新东西,同时又能识别出旧日的积累。这种重复实质上是找到最小玩点,在这种玩点上挖掘他的功能可供性(affordance)并进行不断地迭代,这是一种科学学习的方法以及更加人本主义的工作流程。
介绍了前面的内容之后,我还想再发表一点我个人的感慨。其实最近的半年里,由于种种原因也好,托词也罢,其实我是没有读多少本书的,最近在读这本讲通关的书,我比较戒惧,不知道能否符合这次“经典”的读书心得的要求。经典是什么?经典何为,何为经典,这也是一个问题。轴心时代先贤们的书就是经典吗?经过时间考验流传至今的书就是经典吗?一个领域开山鼻祖写的书就是经典吗?人文社科领域的经典似乎比理工类多得多,而一位同学对于经典一定是好的吗的疑问则更引发我的深思。
也许经典的概念也需要加以限定,也许经典从一开始也只是潜在存在着的。对于游戏哲学和设计思维感兴趣的朋友们或许不妨先“经典似的”看待本书。
本次“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虽已落幕,但阅读与思考的旅程永无止境。刘献锋对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感悟,郑中天同学对历史书写中“对话史料”的体悟,李斌同学从游戏设计引申出的“通关思维”与“经典再思”,都生动展现了人文学子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在重读中获得新知的卓越能力。经典的价值,正是在一代代读者的不断重读、诠释与对话中得以焕发新生。期待未来有更多同学能沉浸在经典著作的海洋中,感受思想的碰撞,书写属于自己的阅读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