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春分工程|《恐龙文化意义上的“今生”——考古学中的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 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科普讲座走进北京垂杨柳中心小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科普讲座”于2023年11月29日在北京垂杨柳中心小学成功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考古硕士研究生高惠婷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该学校三年级四班的同学们带来一场题为《恐龙文化意义上的“今生”——考古学中的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的科普讲座。

首先,课程开始之际,高惠婷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龙的形象引入题目,详细讲解了传统中国文化中龙的具体种类的大致外型,并根据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线按考古遗址的先后顺序依次展开。在科普课程中,高惠婷先对位于辽宁阜新的查海遗址的石块龙进行介绍,其次再对西水坡遗址的蚌壳龙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同时,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与甲骨文中的“蟠”字写法进行对比,验证考古学中对玉猪龙性质的定义。然后,又对中原新石器晚期的陶寺文化中龙盘的彩绘龙形象进行介绍,并和古籍中记载的龙蛇形象进行对比讨论。在此之后,又从殷墟遗址中出土的甲骨文中三组“龙”的写法切入,对我国早期龙的形象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最后,播放电影《无问西东》和电影《杨钟健》的片段,将其和抗日期间许氏禄丰龙的发现进行结合,并讨论我们是如何使用传统中国龙的含义对近代恐龙的发现进行文化意义上的赋予,并给予我们精神文化上的激励。